在教学实践中感知哈工大文化——源于实践、回归实践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哈工大报讯(王东升/文)我在哈工大学习、工作16年了,在从学生到教师的成长历程中,有幸受教于很多名师,感触到哈工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风格是统一的,都源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扎根于师生的内心,源于实践、回归于实践。所以,我想结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长,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哈工大文化感知。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教风就在每位教师的实践中。我真正感悟校训精髓开始于研究生阶段,而切身的体会则是从2005年读博士时做郭大智教授的助教开始。这一做就是5年,5年中耳濡目染,我深刻感受到,严谨、细致、勤勉、认真的治学风范已经成为郭老师这一代哈工大人的习惯。
郭老师1955来到哈工大学习,他作为路面力学领域的重要开拓者,研究十分精深。他的十几本手稿工工整整、清清楚楚,都是一页一页手写出来的;字体如同打印的一般,甚至公式中分数线、等号、加减号都是用直尺画出来的;十几本手稿,没有一处涂抹。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错了就撕掉重来。我最初给他做PPT,2000页的PPT,公式占了70%,他要求每个公式都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好,然后按级别调整统一的大小,规范程度像书稿一样;每年再修改一遍,从不间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就体现在他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
郭老师对年轻人倾囊相授,我就是站在郭老师的肩膀上,取得一些教学成绩的。从2010年到现在,我讲了6轮课,郭老师都风雨无阻地听课、提意见、帮我修改讲稿,这种勤勉让年轻人佩服。在准备省和国家教学竞赛时,蔡惟铮、张少实,徐崇泉、王义和、徐奉臻、王永平,这么多名师也都对我们几个年轻人毫无保留、热情帮助。正是这样一大批甘当铺路石、垫脚石的师长,在自己的点滴实践中展示了哈工大的教风。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教风内涵广阔、与时俱进、日新月异。也是在博士阶段,我有机会给导师王哲人教授担任研究生课程《路面设计原理》的助教,从另一个侧面让我感触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教风实际内涵广阔并且具有强大的活力。王先生是公路行业的知名学者,正是他的讲座吸引我投身到了道路学科的科研中。这样一位工科学者,教学上同样独具魅力。
王先生十分善于将最系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转变为教学内容,庞大而细致的知识架构、流畅恢弘极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都强烈吸引着学生;最独到的就是他高度的思辨特点,能在专业课学习中,结合实际,阐释学术思想、哲学方法;他也做到了教学和育人的融合,就是在散步、长谈中交流,这很像亚里士多德逍遥学派的教育方式,实际是去认识并触动学生的内心。结合专业发展、时代需求、学生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这种实事求是的教风,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下功夫,更要把功夫下够、下到点子上。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教学的高标准。全国教学比赛规则要求教师们提交20个教学设计,现场抽签、备课、比赛。最初,选手们普遍认为一门课要20个设计都精彩是不现实的。当身处赛场时,我也在想,到底有没有人能做到每门课都精彩,甚至每堂课都精彩?答案是肯定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全国模范教师何钟怡老师。他的课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自己选择题目、裁剪、设计。课堂上,他对科学问题的认识简洁深刻、高屋建瓴、发人深省,授课的风采令人神往。观察这样的师长,让我感受到4个字——博、精、深、高。广博的知识体系、精湛学术造诣,造就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事物的深刻认知和阐述,引领学生透过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最高的境界,是他能高屋建瓴,创造经典的课程、课堂,这令我十分神往。也许我一生都无法企及,但我一直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来勉励自己、勉励同学。从他身上看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对教师而言,就是追求这种极致,教学与育人之路永无止境。
从师长们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看到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形成了一种重视实践、讲求实干、实事求是、真情实感、比拼实力的独特教学文化。这一文化源于这一群体的教学实践,最终回归于教学实践;这一文化对青年教师的引领、支持、鞭策、约束,润物无声却深入人心。去年何钟怡老师获得李昌奖时说,获得李昌奖是对他一生的鞭策,他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我想,我也愿意像我的师长们一样,为哈工大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哈工大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做一名校训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