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鲁甸学生发来志愿者日志

11.08.2014  16:03

  

  

  马晋东(左)和志愿者在搬运救灾物资。

  “连日来的所见所闻,我将终生难忘。真的很敬佩救灾前线的战士和志愿者们,有你们的责任感和坚守,我们的家园一定能够早日重建。”

  “早晨就陆续听到直升机的轰鸣声,我来到大球场,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往飞机上装运救灾物资。我们的志愿工作仍在继续,不同的是工作地点和工作任务,不变的是我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

  这是哈工大学子、鲁甸县人马晋东做抗震救灾志愿者的部分日志。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恰逢暑假探家的马晋东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昨天,记者连线马晋东,听他讲述在震区做志愿者的经历。

    暑假回乡,意外遇地震

  7月26日,放暑假的大二学生马晋东从哈尔滨乘上火车,目的地是昆明,去一个工地找做钢筋工的亲戚。因为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小马希望能到工地实践一下。途中,父母打来电话劝他先回家一趟,小马中途换车,29日回到了家乡鲁甸。

  几天后,鲁甸发生地震。小马家住鲁甸县城内,虽然震感强烈,但影响不大。地震后,各路救援队伍和救援物资纷纷抵达县城,鲁甸设置了3个转运点,各种物资从转运点向震中各村镇分发出去,需要大批人员搬运。

  小马决定做一名志愿者,为家乡实实在在做点事。震后,搞教育的父亲和当护士的母亲,也在正常工作之余投入到救灾中。

    志愿救灾,当上“搬运工”

  就这样,身高1米7、体重不足60公斤的马晋东成了志愿者,工作是搬运物资。4日,天一亮,他就赶到县民政局,跟几十名志愿者排成长龙,将整车的矿泉水等救灾物资手递手从大车上卸下,装上开往灾区镇子的小车。通常一车2000箱矿泉水得两个小时才能卸完,卸完一车又一车,腰酸背痛,手臂也被磨破了。当晚,他又赶到县医院,帮着将急救车送来的伤员送进治疗室。

  “人生第一次干这么重的体力活,但是只要想想灾区的乡亲,立即劲头十足,再累也能撑住。”18时许,马晋东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又直奔转运点。

  5日,鲁甸下雨,马晋东和中国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连续几个小时搭建帐篷,为灾民建起临时住所。后来他又和几个朋友一同赶到火德红乡,一下车就加入到卸物资的行列,连续卸了四五车方便面、饮用水,接着又给村民们发放食物和水,给他们煮泡面吃。当晚,他们忙到深夜才在地铺上躺下,全身酸痛地睡着了。

    真正理解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马晋东说,鲁甸县城里有3个转运站,每个站有四五百名志愿者,都是自发而来,包括一部分大学生和高中生。“相比进入震区的志愿者们,我们主要负责搬运物资,条件不算艰苦,最大的感受就是累。”

  连续多天搬运物资,马晋东天天大汗淋漓,9日,他实在热得不行,脱下长衣长裤,穿上了短袖T恤和大短裤,可是始终穿着运动鞋。小马说,穿凉鞋搬物资不跟脚,尤其是搬运帐篷,里面有金属管,总戳脚。所以不管天多热,大家都穿着运动鞋,方便快速行动。

  马晋东告诉记者,这几天他在转运站听说很多哈尔滨的志愿者也赶到了鲁甸,感觉很亲切,遗憾的是,这些志愿者到震区去了,他一个也没有遇上。

  记者在马晋东的日志里看到:这几天,看到救灾官兵全身心投入,看到爱心车队免费送志愿者进入前线和运送救灾物资,还有一些爱心司机自己购买物资送往灾区,看到不相识的志愿们携手并肩埋头苦干……我真正理解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理解了“大爱无疆、众志成城”。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整个社会的力量加起来就是无比强大的,强大到可以战胜任何灾难、任何困难。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绵力和爱心,让世界充满温暖、充满爱。

  

 

  (稿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袁红颖薛明)

  (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