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哲学家张奎良相信“与人为善”就是生活真理
核心提示 最近,《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第三分册)出版发行,国内哲学领域54位各学科领军人物和泰斗、大师被收录进第三分册。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奎良位列其中,他也是目前我省唯一入选的哲学家。
“能入选非常荣幸,也感到很意外,之前一点儿也不知情。要知道,入选的哲学家均是国内知名大学的学者、泰斗级人物。其实,在以往一些国家重点学术项目中,评委们并不会重视地方院校学者的学术成果!所以,这次太意外啦!”10日,记者来到张奎良的家采访时,他在表达感慨的同时,丝毫没有掩饰他的直言不讳。
在我省哲学界,张奎良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不过,很多人能够认识他、了解他、亲近他,并不是通过他的学问,而是他生活中特别亲和的处世之道,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印象中哲学家的形象,是位十足的“生活派”。
1 他的家有些特别 拖鞋排长队白酒地上堆
张奎良的家,位于黑龙江大学家属区内的一栋高层。10日,记者受邀前往。
房门打开,哇塞,这个家是不是住着好多壮汉啊?还未进屋,就看见门廊两侧整整齐齐地摆着两排拖鞋,灰灰蓝蓝,浩浩荡荡,加起来足有十多双,全部是大码的男式拖鞋。进屋问张老师,这是咋回事?张老师说:“家里平时就住着我和老伴,但是学生们会经常来,有时一个班一起来,所以拖鞋必须时刻备得足足的。现在的孩子,脚都长得大,可不能让他们穿小鞋,不舒服,我家的拖鞋‘宁大勿小’!(爽朗地笑)”
张奎良今年79岁,老家在辽宁。他有一米七左右的个头,身体很壮实,说起话来有些快,声音很洪亮,这是55年教学生涯养成的习惯。他请记者随意参观,无论是卧室,还是书房,所有房门全部敞开,平时学生们来也是这样。有的学生总来,非常熟悉,张老师找不到的东西,学生却知道放在哪里。
参观了一圈,张奎良的家看似很普通,不过,往地上瞧,就会发现特别之处!在他家的书房、客厅以及厨房的地上,总能看到一瓶瓶未开封的白酒,什么档次的都有。这些酒基本上都是学生们“孝敬”他的。他对这些酒不藏不掖,就明晃晃地摆在地上,谁来了都能看见,大家想喝哪瓶就拿哪瓶,方便!
黑大哲学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以及哲学界的朋友都知道,哲学家张奎良不仅学问了得,也是位擅饮之人。
2 他是个擅饮之人 爱请学生喝酒做下酒菜也擅长
张奎良擅饮,却不嗜酒,总是适可而止。同事、学生来他家做客也好,研究学问也好,只要赶上饭口,张奎良保准会说,“中午你们谁也别走啦,我能瞬间做出一桌子好菜来。”
张奎良没说假话,他的博士生刘欣然就多次见识了张奎良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只要三四十分钟,张老师就能准备出七八个菜来,有炖菜、炒菜、凉拌菜、海鲜,还有现成的熟食。张老师做菜有窍门,先解决好‘主要矛盾’,做好下酒菜,再解决其他‘矛盾’,所以做饭有速度、有质量。”
菜饭准备齐全,张奎良就会问大家想不想喝酒,“家里有这么多酒,不喝就浪费了。”很多同学没见过名酒,也不知那酒到底是何等佳酿,但都不跟张老师客气。
每人倒上小半杯,酒席开始啦,虽然是在老师家,但每个学生都感觉像是在自己家,大家有说有笑的。一顿饭的工夫,哪个学生文章没着落,家里有什么困难,有哪些不好启齿的难题,张老师全都默默记在心里……
3 他有时也爱管“闲事”帮人找工作介绍对象很有耐心
善于发现问题是其次,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张奎良爱管学生的“闲事”,从不觉得解决学生的问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不过,有必要先“八卦”一下张老师个人的爱情与婚姻。他的老伴姓汪,是黑大哲学学院的退休教师。当年,两人大学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黑大当老师。汪老师是上海人,长得眉清目秀,挺洋气的,又是北师大的高才生。何不“就地取材”?但当时汪老师认为自己比张老师年龄大两岁,不太合适。不过,有感于张老师的诚心,汪老师还是嫁给了他,成为当时少有的一对“姐弟恋”!(记者提到此,张奎良又笑了笑,说了句“燕妮比马克思大4岁”。)
两人结婚后,除了养儿育女,教书育人,学校里其他老师以及学生的事儿,也都很上心。他们都有各自的学生,有机会就给学生撮合,虽然成功率不高,却是一片诚心。
学生毕业找工作的事儿张奎良也很关心。他的学生白婧告诉记者,“张老师不怕‘碰灰’,亲自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用人单位没见过这样的架势,很少见博导,而且还是知名哲学家亲自为学生找工作的!老师出马,胜券在握。经过考查,用人单位非常认可张老师推荐的学生。”
白婧还记得一件事,一次,张老师得知一位女博士生常年与爱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就多方联系,将她的爱人调到了哈尔滨,“张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身边的人他都关心!”
4 他治学严谨又温柔从不板着脸训人但读他的博士可不易
一直以来,外界对哲学家的印象和哲学本身一样,让人感到晦涩难懂、高高在上,好像和现实脱节。哲学家张奎良完全颠覆了这种误读,他与朋友、同事、学生走得非常近,大家也喜欢围在他身边。有的老师跟他亲近,就想称他为“老爹”;有的学生感到他身上有种熟悉的亲和力,就想称他为“爷爷”。不过,张老师却不乐意,他说:“你们都把我叫老了,还是叫我‘张老师’最好,这个称呼永远都年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得到张老师的指导,他在哲学方面的造诣总能高人一筹,这与张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有直接关系,虽然严,但他从不板着脸训人。他的学生齐敏给记者讲了几件事:有一位博士生对几个哲学问题一直未弄懂,张老师就不允许他参加论文的预答辩,希望他再多读一些书,真正把知识学明白再去答辩,其实,那几个哲学问题跟论文的关系并不大;还有一次,一位博士生参加预答辩,在场的几位老师对他的论文提出了几个问题,张老师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等预答辩一结束,张老师马上约上那位博士生去他家,一定要把那几个问题研究透彻……
所谓严师出高徒,张奎良从教55年来,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其中,黑大哲学学院就有不少老师是他的学生,他们的教学沿袭了张老师的风格,总能把深奥的哲学问题讲得易于理解,在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在2012年中国大学哲学学科排名中,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位居全国第十名,要知道,前九名全被中国名校占据,像北大、复旦等,地方院校能抢进前十的,只有黑大,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5
他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处处“与人为善”还有一套“辩证法”
张奎良
张奎良老师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一项特殊本领。他拿出一本1995年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随便翻上一页,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上一大段,让人惊叹不已。
哲学当然不是背出来的,而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张老师大半辈子都在哲学中生活,也从抽象而思辨的哲学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生活哲学”,那就是时时处处“与人为善”。
他说:“小时候,父亲曾给日本人做劳工,人不人、鬼不鬼,九死一生。母亲实际上是专职伙夫,整天喂猪做饭,受尽了歧视和白眼。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依靠国家的全额助学金读完了中学,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系,再之后就成了一名大学老师,这期间一直受到各方的支持和关爱。我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敬畏人、尊重人、关心人是何等重要。所以,我相信‘与人为善’就是生活的真理!”
他还说,“与人为善”也蕴涵着哲学辩证法,“当你对朋友甚至对手都保持善意时,收获的也是善意,将会有更多的朋友,对手也会转变为帮手,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宽阔。” “哲学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关注人本身,只是它的理论晦涩难懂,普通人就很少去关注,而且,在如今这个物质时代,大多数人沉湎于物质之中,而把人灵魂深处的哲学本性遗忘了。”张奎良说,2015年,他还有几篇文章和一部著作要问世,其中不乏人之为本的哲学探讨。(记者宋菲李佳)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