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每天百公里……

26.02.2017  12:04

  城市的骨架越拉越大,城市体量的扩大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交通状况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参考指数。一趟高效便捷的出行,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反之则让人懊恼。你可能体验过春运当中那种“人在囧途”的感觉,可这种感觉蔓延到日常变成常态,其中甘苦怎能体会?

  今天我们就要和大家分享这样一群人的故事,他们每天奔波在上班路上的时间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单程距离最少的有36公里,最多的有100多公里。赶火车、搭地铁、挤公交、追通勤车……对于他们,每天的通勤路有一点春运的色彩,付出更多时间成本的同时,也在辛苦和孤寂中挑战着自我。为了生计奔波的路途固然辛苦,但与家人团聚相比,他们更看重后者。

  主人公 :计景玉

  通勤时间 :15年

  通勤路线 :每天上班坐4个小时火车往返绥化和哈尔滨之间

  48岁的计景玉是哈尔滨电务段哈车载设备车间轨运控工区的工长,家住绥化的他,15年来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通勤。无论冬夏,清晨5点准时起床,吃一口饭,5点半下楼,骑自行车6公里赶到绥化火车站,去乘坐6点13分发车的7232次绥化至哈尔滨的通勤列车。如果列车不晚点,7点54分到达哈站,他再迅速步行到单位上班。这样的旅程,计景玉重复了整整15年。

  计景玉原来在绥化铁路部门工作,妻子在绥化一家银行上班,家里的老人都住在那里。15年前,由于工作调动,他开始了每天从绥化到哈尔滨的通勤路程。单位也有宿舍,但工作结束只要能赶上回家的火车,计景玉都坚持回家。

  每天坐4个小时的火车早出晚归,辛苦可想而知,但计景玉说,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也是一种幸福,一想到妻子做好了晚饭在家里等着自己,他就感觉非常温暖。辛苦点不算啥,一家人团聚的感觉更珍贵。

  23日晚,记者跟随计景玉踏上了开往绥化的绿皮火车,体验他下班回家的路程。

  家政大姐 乘绿皮火车进城干活

  主人公:刘菊花

  通勤时间:17年

  通勤路线:每天花在路上4-5个小时,从双城五家镇新义村乘火车到哈市用户家

  55岁的刘菊花是位地道的农民,老家在双城五家镇新义村,家里有几亩地,丈夫常年以种苞米为生。刘大姐有一儿一女,1999年,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农闲时她便和同村的姐妹们一起进城干计时工。自此便开始了每天坐绿皮火车进城的“通勤”生涯,一坐就是17年。

  刘大姐家在村子里,距离双城火车站还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夏天时,她每天5点起床,简单洗把脸、吃口剩饭便骑着小摩托车用30分钟赶到火车站,花1元钱将摩托车寄存在车站附近的停车场,再去换乘火车到哈尔滨。为了省钱,这些年来刘大姐坐的都是慢车,刚开始那会儿绿皮火车还可以买到月票,51元钱一个月。后来月票取消了,每天从双城到哈尔滨的单程火车票为2元钱,再后来涨到了4元钱,刘大姐笑称“出来打工的交通成本越来越高”。

  冬天时骑摩托车太冷了,也不安全,刘大姐又不舍得打车,便想了个办法:跟同村一起来哈干活儿的姐妹们合包一辆车,每天早晚接送她们,这样一来大家均摊车费,能省下不少钱。

  刘大姐性格开朗,干活利索,心还特别细,用户们对她非常满意,找她干活儿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刘大姐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每天都要进城,最多的时候一整年下来从未休息过一天。

  每天从哈站出来,刘大姐都要换乘公交车奔赴用户家,有的在哈西,有的在群力,还有的在江北。多年来,刘大姐对哈站附近的公交车已经非常熟悉。在用户家中干活,她都尽量抓紧时间,因为下午3点15分还要赶到哈站,乘坐火车返回双城。如果干活耽误了时间,就只能坐客车回家了。15元的客车票,刘大姐有点心疼,所以她都争取赶上那趟4元钱的火车。

  有人给刘大姐计算了一下,她每天往返双城和哈尔滨,奔波在路上的时间要4个多小时,车费最多时要花去40元,最少时15元,每天干活的收入是120元,这样算下来,每个月的收入还不错。对于17年来的通勤路,刘大姐说,这不算啥难事儿,进城干活挣钱,把孩子们都供出来了,每天都有奔头儿。虽然辛苦点儿,但心里踏实。

  女白领 “三段式”交通工具去上班

  主人公:夏珊珊

  通勤时间:5年

  通勤路线:每天往返100公里,4个小时,从江北乘公交换地铁再坐通勤车到机场上班

  35岁的夏珊珊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上班,5年前,她的家搬到了江北一个新建小区,此后便开启了“三段式交通工具”的上下班模式。用她的话说,每天的上班路,绝对是大都市生活“标配”。从一个“村子”出发,穿过down town到另一个“屯子”上班,往返刚好100公里。

  无论冬夏,夏珊珊的闹钟每天清晨都固定设在6点20分。起床后梳洗打扮一番,简单对付一口早餐,或者干脆不吃早餐,7点20分就要像赶早班飞机一样匆匆出门。一路小跑10分钟赶到公交车站,去挤那过江的公交车——35路大汽。早高峰的公交车拥挤的程度可以想象,在夏珊珊看来,只要脚不被踩得太疼,随便吧,只是不能太在意她的那一双双漂亮的高跟鞋。

  8分钟,一站地,过江,下车后她便要奔赴太平桥地铁站口去换乘地铁。根据经验,珊珊每天最晚7点50分就要乘上地铁,再晚的话就赶不上下一站的通勤车。每一次经过地铁站口时,安检人员是否开了早班会,成了她判定自己能否从容乘车的标准。若早班会已经散了,说明她的时间紧迫,必须加快脚步冲向站台。

  地铁从太平桥到学府路,9站地,18分钟车程,3元钱车费。夏珊珊每天都习惯进15车厢,因为下车时距离扶梯最近,节省时间。地铁上的时光,她通常都靠刷微信、看微博来打发,这也是她三段上班路程中最轻松的一段了。公交太挤,通勤车颠簸得想吐,根本没有心情摆弄手机。

  8点零8分,地铁到达学府路站,夏珊珊再换乘单位的通勤车。如果不堵车,40分钟后到单位。这段道路颠簸得很,珊珊只有一个感觉——迷糊。所以这段路上只能戴上耳机听歌,干别的都恶心。

  经过了三段路程,50公里,9点左右夏珊珊到达单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晚上下班时,这三段路程倒过来重走一遍,6点左右迈进家门的那一刻,是夏珊珊感觉最幸福的时候。

  虽然上下班路途远了点,但珊珊对机场这份工作挺喜欢的,她也慢慢习惯了这种通勤的节奏,每天“奔波并快乐着”。

  80后高工 最痛苦是打着出租追通勤

  主人公:乔璐

  通勤时间:11年

  通勤路线:从宣化街乘坐通勤车去呼兰上班,最怕眼看着通勤车开走,打车赶通勤的日子不好过

  大学毕业后,乔璐的工作单位就在呼兰,没想到这一通勤就坚持了11年。有人会说,反正单位有通勤车,上班远点又有啥?单程36公里,如果赶不上通勤或者遇到个加班的情况,上下班的路程可就要遭罪了。

  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早上6:50,乔璐都要准时赶到离家最近的位于宣化街上的通勤车站点,就怕晚了哪怕几十秒而错过了通勤车。当然通勤车也有迟到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冬天路滑,然后大冷天里他和小伙伴们没处躲没处藏的,冻得直打颤。“如果赶不上通勤怎么办?”这个问题大概是乔璐最不愿意遇到的,不过11年里还是赶上了好几回。“那就打车追通勤呗!”有一次,他刚一路小跑赶到宣化街上,就看到通勤车从眼前嗖地一下开了过去,他马上快跑起来,可还是差了那么一段距离,没办法,他只能招手去打车,要知道在早高峰能打到空车也不大容易,等好容易上了车,通勤车早都没影了。他按照每天都走的路线给的哥指路,同时给通勤车司机大哥打电话,这大哥每次都会答应慢点开,可是却始终见不到车的影子。眼瞅着就到了公路大桥,的哥急了,问了一句:“哥们,再追咱就到呼兰了!”咋能打车去呼兰?的哥不愿意去不说,这费用也太高,转战公交站台吧,做好妥妥迟到的准备。

  单位总有忙的时候,需要加班,那么这一天基本就回不去家了。因为从呼兰到江南的公交车末车太早了,加班经常都要到八九点,公交车早都末车了。有时候倒是坐上通勤车回家了,可是刚吃过晚饭单位就来了个急活,领导一个电话让赶回去。早些年没有网络约车,唯一的办法就是打车,一般打不到打表去的出租车,的哥基本都是一口价:120元。后来有了网络约车后,居然只需要不到40块钱就能到单位,乔璐和同事们高兴了好一阵子。

  通勤了这么多年,虽然已经习惯了各种折腾,但乔璐还是希望每一天上下班都是顺畅的:6:50赶上通勤,上车打一个盹,8:00前到达单位;下午4:30再坐上通勤,17:30准时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