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炉”高职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接

04.08.2015  11:56

  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后,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乔东,作出一个令不少人费解的决定:去一所职业院校学门技术。3年后的今年夏天,作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矿井建设专业的高职生,他再一次大学毕业。在他人看来,这张毕业证书可能“无多大用”。但乔东对此十分满意,“因为这3年‘回炉’实实在在镀了金”。(8月3日《中国青年报》)

  顶着人大毕业生的光环,当事人却无以从中找到人生的归属。好在他迅速进行了调整,根据自己的喜欢和爱好,“从头开始”选择了职业院校,从而让自己有了一个“镀金”升华的过程。虽然这仅是个例,然而却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导向价值,传递出个体解放与社会成熟的积极信号。

  受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的影响,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始终处于末等地位,也被作为一种次优选择。然而,市场有着其固定规律,不会随着个人的意愿进行转变。哪怕社会观念再顽固,然而在强大的市场供需面前,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现实的情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推行,大学生已经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很多大学生毕业之时就处于“失业”的境地。很多普通性的专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技工的短缺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变得炙手可热。据统计,目前我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300万人之间,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缘何比研究生还稀缺?有报道说,有的企业为一些关键的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元的高价,但就是招不到,不得不聘请国外高级技工。

  在这种情况下,“回炉”高职就成了一种普遍性现象。让个体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实现对接,是人大毕业生回炉高职带来的反思,也为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经济转型构建基础带来了启示。 □唐伟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