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去行政化”尚需制度护航
广州市属国企未来全部要取消行政级别,全部去行政化,竞争充分的行业将推职业经理人制度,还将探索实施国企员工持股。8月26日,广州市国资委主任黄伟林向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广州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情况的报告》时如此表述。(8月27日《南方都市报》)
国有企业“去行政化”的话题由来已久。其核心是让企业真正回归市场本位,让企业高管回归职业经理人本色。尽管这早已成为社会共识,相关政策也出台不少,但时下落实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此次,广州市将国企去行政化列入改革目标之中,符合当下国企改革趋势,也凸显改革决心和力度,无疑值得期待。
不必讳言,当前的国企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在主要领导的任用与管理上,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的行政化模式。这或与社会转型期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其结出的“怪果”就是国企高管具有“亦官亦商”双重身份。表面上看,国企高管是企业经营的决策者,是典型的勇闯市场的商人,但其实他们又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官员,有的还位居正部级。而在公众眼里,很多国企高管是官架子有余,企业家气质不足。此外,即使是一些效益较好的国企,也不代表企业高管具有市场上拼杀赚钱的能力,因为这些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坐拥独有资源,想不赚钱都难。
一些国企高管“脚踏两条船”,既享受着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各种资源,又拿着市场化名义下的数十万元、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年薪,显然有违社会公平正义,这亦久被社会诟病。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现状还存在权力寻租的巨大风险。一方面,国有股份一股独大,企业内部管理“衙门化”色彩浓重,极易形成“一把手”开设“一言堂”;另一方面,因享有地方行政级别待遇,“接受当地政府监管”又往往流于形式。于是乎,对国企高管的监督基本处于上级监管不到位、内部监督失效、公众无法监督的真空状态。
而对国企高管监督的乏力,极易使国企沦为腐败高发地带,这显然都与国企行政化的弊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公开资料显示,仅2013年就有31名国企高管落马,涉及石油、钢铁、煤炭、电力、通信、航空等多个领域。今年已有包括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王俊国等多名国企高管接受调查。近年来,国企腐败在各类职务犯罪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在广东省,这一数字甚至接近50%。
不可否认,国企去行政化,实质就是利益重新调整与分配,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改革,既需要时间又需要智慧。但揆诸现实,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企选聘高管的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了一种趋势。此次,广州市官方高调宣布废除国有企业行政级别,无疑值得肯定。当然,国企高管摘掉官帽回归商人角色,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要真正实现国企“官商分离”改革,不仅需严谨周密的顶层制度设计,关键尚需政府进一步改革用人制度,改变企业家的“官员”身份意识和“官位”追求,并引入经理人制度,让国企高管变成职业化的管理者。唯有如此,才能使国企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真正激活国企的活力。(本报评论员屈金轶)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