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要防止思路绝对化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对国企改革,决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改革而盲目提出要求,而必须是为了解决问题,找到让国有企业更具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的空间,真正对国民经济提供支撑和稳定作用。
对国企改革,提得比较多的,就是混合所有制和资产证券化。其中,有很多专家认为,只有实行整体上市,才能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关联交易、提高国企的运营效率,并实现国企的去杠杆,减少金融风险的累积。
我们承认,实现整体上市,确实能让国企更好地适应市场、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减少各种关联交易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更好地改善企业的股本结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就是说,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把整体上市作为十分重要的战略,纳入到国企改革的工作中去。
但是,整体上市也不是万能的,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股市的承受能力。要知道,国企大多规模很大。特别是央企,动辄上千亿、数千亿资产,且大多有比较好的效益。一旦上市,需要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即便是通过现有的上市平台整合资产,也无法绕开规模这个话题,也需要市场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而从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了一些起色,甚至在成交量上持续创新高。但是,从总体上讲,承受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别的不说,仅正在等待排队上市的企业,就可以让市场好好消化一阵。如果再加入国企整体上市这一码,整个市场可能会在倾刻间出现严重倾斜。所以,对整体上市的问题,必须有统筹考虑、合理安排,而不是各发各的声、各拉各的调。
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要知道,从近年来国企、特别是央企扩张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业务已经过度分散、过于资产化了。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企的扩张,更是以资产扩张为主,以圈地、并购不相干的企业为重要手段。许多企业看起来资产规模很大,实质效益并不好。更有些企业,效益主要靠的是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在优惠政策逐步到期、企业经营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资产来上市,可能不会对市场带来多少正面的影响。
更重要的,由于在扩张过程中忽视了主业的提升,忽视了品牌的培育,部分企业的主业已经相当不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整体上市,可能不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从市场获利的资金,也很难找到正确的投资目标和方向。这无疑违背了整体上市的初衷,改变了整体上市的目标。
也正因为如此,在强调资产证券化、推动国企整体上市的同时,首先必须对企业的资产状况、主业情况、效益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对非主业进行剥离,对主业进行整合,再提出整体上市的目标。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快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工作,承接相关企业剥离的资产、剥离的产业,形成新的公司。否则,整体上市的难度会加大,效率也难以提高。
同时,针对央企和地方国企都在推动整体上市,有关方面也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制定具体的整体上市目标和思路,减轻市场的压力。否则,按照地方政府提出的都要在3~5年内完成国企改革、实现整体上市的目标,市场可能会崩溃。这也是必须调度重视与关注的问题。
对国企改革,最核心的环节还是朝着问题而去,针对问题而改。整体上市或许能够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但不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国企改革的方案,必须兼顾到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决不能在改革中拼速度、比政绩,尤其要防止思路绝对化,防止被某一种观念所左右。就象整体上市一样,大家都奔着一条冲过去,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搞不好,老问题没解决好,新问题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