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培育新优势——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
服务贸易在中国起步于2001年入世,在市场竞争主导下逐步形成现有格局。但是,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总体上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仍是对外贸易短板。
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服务贸易的指导性文件。
适应大势,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意见》提出的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实现1万亿美元,折算从2014年开始要实现年均8.8%的增速。尽管这一增速低于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12.4%的增速,但已经比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2.3%的增速快很多。应该说,除了德国、日本等少数发达经济体外,发展服务贸易代表了当前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正在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寻找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帮助一国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实现资源要素的优惠配置和环境污染的有效减弱。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早在制造业沿跨国产业链向外转移的同时,就向服务业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多数发达经济体服务业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已经达到全部增加值的70%-80%,甚至高达90%以上。服务业在经济中变得更为重要,为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提供了重要的选项。
尽管经济爆发后,美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增加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但事实上并非传统制造业的复苏,而是希望在具备较强竞争力和科技含量的高技术制造业上占领先机。要实现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服务业的综合支撑和配套。现代服务业不仅对现代国际产业发展和协同发挥重要的支撑、保障和润滑作用,更已经成为独立的、具备自身特点的要素资源整合方式。
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消费者面临需求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在物质上获得更为丰富和高质量的商品,还在教育、通讯、金融、旅游等方面衍生出更为复杂和多层次的需求,对全球各国的服务供给都有着不同的需求。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受技术、标准和规则的影响更大,一旦形成劣势,不易扭转。要在未来全球价值链上获得更有优势的竞争地位,需要把握全球经济再平衡期的重要窗口期,加速提升中国整体竞争力。
点面结合,培育服务贸易新优势
应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市场需求培育、重点领域促进和贸易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意见》中的“主要任务”明确了服务贸易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要培育并有效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新优势,必须将抓重点与整体环境提升相结合。
借鉴发展货物贸易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服务贸易功能区,集聚优势资源是《意见》提出的重点之一。依托现有各类开发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并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的服务出口功能。通过相关服务的升级,可以有效改善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环境,增加本土服务业企业在物流、中转、结算、分销和仓储等相关环节的参与度,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
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积极开拓新领域,稳步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和特色等高附加值服务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能够促进中国在全球服务价值链中位置的上升。“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出的重要倡议,可以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开展承载中国文化的特色服务贸易发展,也可以通过高速铁路建设、现代通讯网络建设等对外承包工程服务支撑经贸合作,拉紧利益链条。
培育服务贸易主体,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跨国服务企业与支撑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并重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大型商业银行借人民币国际化“东风”实现全球布局,培育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投资银行,鼓励中国评级机构扩大影响力,为中国企业把握经济危机再平衡机遇提供更强支撑。根据服务业产业特点,促进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集成化能力,通过企业间系统配合,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全面改善发展环境,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沪、津、粤、闵自贸区充分试验的基础上逐渐实现全国范围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切实推行对外投资的备案式管理,提高政策的透明性、稳定性,增强企业经营信心,降低风险。
大国心态,增强国际规则参与度
不可否认,中国正在从区域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与之相应的是心态的转变。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都需要行动起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迎接世界经济的变革,并力争为中国全球利益的保护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全球正在推动的重要国际经贸协定均涵盖服务贸易的相关内容,而且服务贸易的促进和管理在这些协定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中国而言,已经参与、申请参与和暂时无法参与等三类协定都需要积极应对,以尽量改变长期以来只能被动接受规则而导致利益损失的模式。
中国需要在已经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中增强自身影响力。RCEP旨在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其自由化程度将高于目前东盟与6个国家业已签署的自贸协定。中国应重点关注自身的优势服务领域,促进相关各方提高市场开放水平。
中国申请加入的新的服务贸易协定(TISA)则是美国与其“服务业真正朋友”国推动的多边协定,是在WTO多边框架下难以推进新的服务业市场开放情况下少数国家的尝试。TISA成员国间的服务贸易市场全球占比高,代表性强,有利于将WTO多哈回合谈判中各方已经给出的潜在出价变成现实的市场开放。TISA代表了未来全球服务贸易的领先方向,中国发展服务贸易需要拓展TISA所构建的巨大空间。
中国尚无法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很可能代表了全球经贸规则发展的方向,对未来全球经贸影响较大。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一起,促使此类经贸协定更为开放,使其尽量吸收包括中国在内更多成员方的意见,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削除藩篱,重规划避免无序竞争
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样受制于国内环境,政策措施的地域化、要素供需市场的分割和相关基础设施的较低互联互通都不利于中国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吸收外资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进程中,中国各地间就曾出现过一定程度的竞争无序状态。无序的竞争不仅引起各地区引资条件的同质化,减少了对外资与地区长期发展目标匹配情况审查的细致程度,而且不利于各地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意见》提出,要优化国内区域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的规模和创新优势,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鼓励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应该注意到,资源禀赋的优势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协调各地发挥自身优势,应该机遇动态的理念审视优势的发展和转化,以便能够在技术进步和需求发生变化时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注重规划是消除地域藩篱,促进有效发展的重要方式。除了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外,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海峡西岸和边境合作区等特色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资源要素配合与组织的空间,也对于跨区合作提出了新的议题。《意见》要求加强规划引导,定期编制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指导地方做好规划,制订重点服务出口领域指导目录,并建立不同层级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趋加强,政府在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同时将大量的管理权下放或取消。市场的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正在重新形成。通过规划促进服务贸易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把握政府放权的重要特点,加强引导和服务,减少行政命令,同时规范市场竞争,避免市场自发组织过程中的无序和混乱,降低市场开放中受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冲击,保障国家安全。
来源:《服务外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