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回归“集体”让农民增收

28.09.2015  12:30

  收割机开始收获今年第一镰水稻、拖拉机满载着稻穗驶向脱粒场……最近,通河县乌鸦泡镇柞树岗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脸上洋溢着幸福。新大米提前上市,让通河县的长粒香每斤卖到了5元钱,价格比去年高出了一倍。

  土地确权  入社抱团发展

  “如果年初没完成土地确权,我一个人无论如何也动员不来6000多亩水田都入社。今年春天我们统一早下种、早育苗、早插秧,抢出了20多天农时,奠定了合作社增收基础。”35岁的合作社带头人付鹏飞说。

  通河县作为我市水稻种植大县,人均保有水田面积达10亩,为全省最高。由于地处第三积温带,种植晚、收获晚,一家一户很难种出好米,每年除去成本,每亩水田一般只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去年,该县开展农村土地确权,不到半年时间全县8个乡镇土地测量数据全部入库。通过土地流转,农户、专业合作社从分散状态走向抱团发展。

  付鹏飞告诉记者,以往农民种田生产不标准,往往陷入盲目种植、销路不畅的困境,加工企业也面临优质粮源缺乏等难题。今年,合作社统一租种6000多亩水田,并与水稻加工企业强强联合,从稻种到种植、收获,全部实施统一管理。

  坐收地租  农民旱涝保收

  今年,柞树岗村民刘严平将自家9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以前种水稻,一亩地一年也挣不到600元,现在承包出去每亩每年700元旱涝保收。”在通河县,如今有不少像刘严平这样的农民在坐收地租。

  在祥顺镇南六方村,55岁的谭增民每天吃完早饭就到村里的水稻基地除草、施肥,每天能挣近百元。现在基地淡季固定聘请农民20多人,农忙时节每天来基地务工的村民达200多人。他说:“就近找份工作干得顺手,又能为家里增加一笔可观收入。

  据介绍,今年通河县130万亩水田中,流转面积达20万亩。像付鹏飞这样的青年农民带头人和像谭增民一样的在家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通过对土地资源重组,通河县水稻种植也走上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