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重构乡村生活
第一场雪后,方正的地开始上冻。索彦君的办公地点从田间挪到屋里:流转来的1980亩水田平整得差不多了,合作社开始给入股村民分钱。计算结果,今年社员收入比去年多了30%。
木兰农民杜融冰,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在当地农机合作社当农机手,闲时还开了小超市,身份是农民、工人、小老板。
在五常,东方粮仓高科技示范园区流转的1.2万亩地,按统一标准种植稻米,因为质量好,收购价比附近的米高了几倍。“政府鼓励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明年,种植面积还会继续扩大。”企业负责人说。
耕作轻松了,钱包比以前鼓了,庄稼质量也更好了——今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以土地确权颁证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很多农民拿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时或许还没料到,“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如此迅速地激活乃至重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土地连片的倍增效应
方正县德善乡一片片的土地是王庆龙自小就熟悉的,但今年它又有些不同。旱田的地块界、水田的池埂子在减少,田地连成片边界重构效应增加,赋予耕作者超乎期待的财富。
“今年能比去年多挣30万元。”王庆龙说。年初,王庆龙流转了莲花村700多亩地时,心里还没底,“当时干,就是觉得连片大田更适合农机操作。”
王庆龙买了6台大型农机,把流转来的700多亩地连片耕种,并在流转的土地上盖起育苗大棚,设立绿色水稻种植区、蔬菜园区、果树区、葡萄采摘园、养鱼池、养鸭场、糙米加工车间、绿色水稻仓储及加工车间。
“年初规划的项目很多还没建完,今年主要增收在稻地里。”王庆龙说,自己多挣了,给开农机、管农场的工人每人多分了三五千元。
多挣了钱的农民开始明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真的和自己的生计乃至命运有关。
在“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4月,我市全面启动以土地确权颁证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速度由此加快。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35.6万亩,超过全市耕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2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393.8万亩。伴随连片经营土地增多的是种田大户、合作社的数量,我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018个、家庭农场2016个、专业大户4020个。
方正县德善乡骏丰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是我市6018个合作社中的一个。年初,索彦君带领17户农民成立骏丰粮食产销专业合作社,有53户农民以940亩地入股,还有65户农民把1040亩地流转到合作社。今年,这1980亩水田间一米多宽的池埂子拆除了,坑洼填平了,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种植。
“村民流转到合作社的土地,每亩挣1000元;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的,每亩1260元;加入合作社工作的社员,除了土地流转费用,还挣工资,收入最少多了30%。”秋收后,索彦君给记者列出长长的单子,上面有名字的人收入都增加了。
收入增加的原因,不仅仅是机械化规模种植,还有土地的重新腾挪布局。原来的旱田地块界填了,隔断相邻水田的池埂子拆了,都能化作良田。道里区榆树镇望哈村村民徐淑艳从36户村民手中流转了1100余亩土地,申请注册了“康泰家庭农场”。在进行土地整理和种植时,她采用大垄双行播种,打破了地块界后,比原来“多”种出300多亩地。而且,买种子、化肥量大议价空间也大,比过去省了1/3以上。“除去各种开支,一年收入近百万元不成问题。”她说。
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我市正在逐步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体现哈尔滨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我市土地流转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土地流转后,90%农民土地转入后收入增加。
土地支撑的双薪人
秋收后的德善乡十分宁静,和老人们记忆中的农闲时光相去甚远。田地上少见人影,连屋里的牌局都经常凑不上手。
出外打工的人还没回来,出国的得到年底回家,在哈尔滨城区内的到腊月才回来。索彦君说,这些人现在是从土地得一份钱,自己再挣一份钱的“双薪人”。那65户把土地流转到骏丰合作社的村民,大多到日本、韩国打工,今年一年能挣回来200多万。
把12亩土地流转到骏丰合作社的李义,年初就收到合作社的1.2万元土地租金。他到日本打工挣了七八万元。“一个人这一年近十万元的收入,相当于城里的白领了。”
“两大平原”改革试验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对我们,就是土地承包权带来的收入。”现在,59岁的张志和很清楚自己的财产性收入:把道里区榆树镇的29亩地流转出去,每年都能拿到17400元固定收入。
不用照管土地了,他到徐淑艳的家庭农场打工,每月挣3000元钱,“一年下来,连地带工资挣了5万多元不说,腾出手来,家里其他人也都去外面打工,比原来干守着这点地强得太多了。”张志和说。
对于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特别是年轻人来说,土地不再是拴住手脚的牵绊,而是财富来源之一和他们闯世界的后盾、底气。
脑子活、手脚勤的农民,甚至有第三份工资。27岁的木兰县木兰镇西亚村农民杜融冰,以土地入股村里的合作社,还在当地农机合作社兼职当农机手。农闲时,他还在村里开了小超市。一年下来,他家里存款多了20多万元。
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产量的同时,把更多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我市土地流转农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把土地转出去的农民,66.7%的农民土地转出后收入增加。
规模种植的高标准粮
今年,东方集团东方粮仓五常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有限公司流转农户耕地1.2万亩。大面积稻田在手,这家上市公司的真正目的是实现高品质大米的质量把控。“以前自有稻田少,和农户签订单,收来的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东方集团东方粮仓公司总经理王国金说,不是所有农户都会全程依约种植,有时农户交上来的粮食也并非合同地块的稻米,影响了产品品质。
流转了连片土地,东方集团采用的规模种植模式,颠覆了当地多年的稻米传统种植方式。种稻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人工拔草。全程有机化生产出的稻米每公斤市场售价是普通农户米价的数倍。
秋收后,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和化肥公司的人都来到骏丰合作社,给土地取样“会诊”。他们给这1980亩地的土质整体测评后,会给出明年耕种施肥的指导意见。按照专家们的指导施肥耕种,庄稼质量高,还不伤地。以前没有合作社时,技术推广中心给土地“会诊”也是免费的,但不少农户不按专家意见来,种出来的粮食质量不一,收粮的、加工的都很头疼。
“等专家对土壤的测评意见出来,明年我们可以按他们给出的意见,统一化肥和农药标准。比以往土地一块块在个人手里的时候科学多了。”索彦君说,明年还要看看能不能种植有机稻米。“面积大了,统一种子、统一施肥、统一管理,说不定能创出品牌。”
依托规模化种植,现代化管理逐步走进田间。目前,东方集团已开始探索将病虫害、田间水位、视频等多种传感器安置在田间地头,组成监控网络采集农田实时信息。以往农业浇水、施肥、打药等凭经验“模糊”执行的种植环节,将由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精确决策。种植的智能化、科学化,推动的是整个粮食体系的质量提升和成本降低。
新农村经营体系和新愿景
现在,索彦君正在研究购买打捆机。政府禁止焚烧秸秆,今年1980亩地的秸秆都免费让稻草板厂拉走了。他算了一下,如果合作社自己买了打捆机,把秸秆打包出售,一公顷又能多出400多元的收入。
今年起,合作社的《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能直接贷款,不愁资金了。索彦君和合作社社员筹划着再建个稻米加工厂,把稻米加工成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米糠将是合作社下一个增收来源。
这些计划要建立在更多的土地上。德善乡还有四五千亩水田和万余亩旱田资源,已经有很多农民看到了土地流转的好处,明年,合作社的土地面积估计能翻一番。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的调查显示,土地流转使农民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意愿不断增强。在问及“您是否愿意土地流转”时,81%的被访者选择愿意。
徐淑艳告诉记者,她在网上看到河南有企业生产可将秸秆制成饲料的机器,已准备去买了,然后再在家庭农场里增加养殖项目,这样就可以实现“自产自消”。“明年,我准备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扩大家庭农场的种养规模,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资金利用率,还可以让入股的农民们直接得到经营农场的‘红利’。”她说。
东方集团正抓紧推广他们的标准化种植,一方面争取流转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正计划与成型合作社联合种植,集团出标准、种子和化肥,合作社出土地和人力。
大地上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黑土地的主人还在忙着。新型农村经营体系正在形成中。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发展到12362个。
黑龙江特别是哈尔滨的土地比较平坦,适合大片机械化耕种。土地确权颁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向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把更多的人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这正是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目的。如今,这些正在变成现实,新愿景也在不断勾画。
(稿源: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吴天飞)
(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