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用养”结合 玉米不再越区种植
皑皑白雪覆盖之下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透着迷人的气息,万物在深冬里孕育。红瓦蓝墙的职工院落里,墙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晒场上堆放着收获的粮食,掀开苫布一看,里面不是玉米,而是大豆、白瓜籽、南瓜、芸豆等杂粮杂豆……
压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大兴安岭垦区的种植户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逐渐转变越区种植玉米观念,优化种植品种,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将由原来的50万亩压减到30多万亩,逐步向结构更合理、效益更优化的现代农业方向过渡。
农闲不唠别的,就唠咋挣钱
诺敏河农场四队有耕地9241亩。他们加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种植白瓜3000亩、南瓜660亩,又引进示范户种植苏子550亩、马铃薯20亩、珍珠红芸豆300亩、小粒芽豆400亩,其他类芸豆50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平均亩收入在800元左右。
场长梁伟说:“2009年以前,四队不赊不借能种上地的只有1户,那时大家没信心往前走,岁数大的盼退休吃养老金,岁数小的外出打工。如今大家农闲不唠别的,就研究咋挣钱,信心足了。”
费继松讲起当年调整种植白瓜的经历:“我到黑龙江讷河买白瓜种子,需要1.1万元,当时手里就有5000元,余下的都靠借。买回来后,家人反对,不让种。我就想这么一堆白瓜籽也不能全嗑吃了啊,狠下心种在了地里,秋后算账一亩挣了300多元。”
诺敏河农场种植户们不仅善于总结种植经验,而且在农闲时走出去,寻求新的发展路子。今年,他们计划种植胡萝卜、大葱、毛豆、甜玉米、黄瓜籽、中草药等经济作物。
玉米效益下滑,咱向“有机”要卖点
欧肯河农场全面推进多元产业,探索发展现代有机绿色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2015,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年份,将农业生产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但是,农场面对有限的土地,和大部分由职工分散经营的现状,如何解决好员工群众致富的出口问题,如何实现土地经营效益最大化,成为摆在农场面前急需破解的难题。
针对传统作物种植方式使土地板结、效益降低的现状,玉米单产和品质提升空间局限,而且面对农产品价格市场低迷,以及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欧肯河农场积极尝试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副场长韩立宏说:“农场在2015年首次尝试种植有机作物,寻求从事有机作物开发、研究销售的公司进行合作,寻找农业发展的突破口,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2015年,该场种植有机玉米200亩、有机大豆1400亩、有机马铃薯100亩和有机黑小麦240亩。在经营管理上,与北京嘉博文公司、武汉生物科学院合作经营,由他们提供有机肥料及生产技术,与加格达奇兴佳薯业公司签定了种薯订单。有机玉米单产达1300余斤,有机大豆单产达140斤,有机马铃薯单产3200余斤。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农场决定在2016年继续扩大有机作物种植面积,且成为今后农场发展特色种植和有机作物种植的主要生产基地。
既低头种地,也要抬头学技术
冬闲时节,在大兴安岭垦区文化议事中心内,挤满了听课的种植户。发展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学科技、用科技已经成为大家热衷的必修课。
欧肯河农场五队举办科技培训班,请专家对经济作物、矮高粱的种植技术进行培训。农业生产部门则对未来农产品市场行情、结构调整等进行讲解。
通过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特别是矮高粱种植技术的培训,许多种植户对种植矮高粱产生兴趣,连队随即帮忙联系订单。目前,已经有7户种植户签订了面积近千亩的矮高粱种植订单。
每年冬季,大兴安岭垦区农业科技部门都会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安排授课。农场还以科技示范户培训为抓手,发挥他们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