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坊成立综合执法中队实现管理前移探城管新模式
今年下半年以来,香坊区城市管理在创城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一些长年脏乱的小街背巷变整洁了,多年困扰居民的马路市场不见了,以前很难制止的私建滥建也被及时取缔了……
老城区呈现新变化的背后,是一支被称作“大城管”队伍的上岗。
从今年4月起,香坊区大胆探索,打破原有体制架构,把区属管理执法人员直接派驻到街镇管理一线,成立综合执法中队。此举在为街道配上“实权”的同时,建立起条块合一、职能统一、管罚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打开了城市管理的新局面。
“大城管”驱走马路市场
“‘大城管’一上岗,就消除了街道工作最大的一块心病。”香坊区民生街道办事处主任崔艳丽说,“以前我们腰杆太软,管理起来有心无力,现在有了综合执法中队,街道工作挺起腰杆,什么问题都能管到位了。”
曾被崔艳丽视为心病的是民生路上一个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市场位于民生路人行道上,每天下午出摊,以出售旧物为主,一度绵延长达千米,不仅加剧了晚高峰的拥堵,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我们曾多次下决心取缔这个马路市场,但力不从心。”崔艳丽说,“主要是力量有限,街道下属的城管办一共只有6个人,还没有执法权。”
崔艳丽说,以往清理市场只能借助区行政执法局的力量,但面对“打游击”的摊贩也是无可奈何。“他们负责全区的管理,民生路不是重点街路,无法配备人力长期看守。每次打掉马路市场后执法队一撤走,市场就又反弹了。”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今年4月,民生街道办事处成为香坊区首批成立综合执法中队的四个街镇之一。来自区行政执法局、城管局、园林局的16名工作人员“下沉”到街道,连同街道安监办、城管办的6名人员,成立了总人数达22人的综合执法中队。
同人员一起“下沉”到街道的还有城管、园林的多项执法权。“有了人和权,街道的城市管理能力大大增强,执法中队成了‘全能城管’。”兼任综合执法中队中队长的民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白路平说,“从另一角度看,取缔马路市场也成了我们推卸不掉的责任。”
从4月中旬起,民生街道办事处在民生头道街开辟出新的市场摊区,引导摊贩入驻;与此同时,综合执法中队分成两组,从每天上午8时30分轮流值守到晚21时。经过半个月的死看死守,终于取缔了这个占道多年的马路市场。
“‘大城管’进驻街道,让多项街道工作有了执行力。”崔艳丽说,“解决的不仅仅是马路市场的问题,像广告牌匾违规、清冰雪不力、毁绿占道、私建滥建等问题,以前街道遇到了,都只能上报执法部门处理,自己解决不了,往往导致责任扯皮不清。现在街道有了执法权,第一时间自己就能做出处理。”
“大手术”破解责权“困局”
看得着的,没权管;有权管的,看不着——这句顺口溜反映出香坊城市管理一度面临的窘境。
“大量的城市管理工作发生在基层,而城市管理的执法权却集中在区里,过大的管理半径和过多的管理层级造成了城市管理的错位和扯皮。”香坊区委副书记、区长孙恒义说,“要解决这一弊端,就必须对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进行‘大手术’,做到管理执法重心下沉,权力与责任统一。”
在这个大思路下,香坊区打出了一套以“政务下沉”、“综合执法”为导向的“组合拳”。
按照“执法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区政府从区执法局、城管局、园林办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由323人组成的24个驻街镇综合管理执法中队。
每个中队人员由街、镇与原管理单位实施双重领导,由街镇主管领导任中队长,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全面履行城市管理及行政处罚工作职责。
香坊区还重构权力运行图,明确了区、街镇两级管理执法主体的职责、分工及权限:区城管局、区执法局负责按照市行业管理标准及各项工作安排部署,检查指导各街镇综合管理执法中队工作;派驻街镇管理人员在街镇的统一领导下对辖区市容卫生环境进行管理,对牌匾、占挖道、大排档、立面装修等审批工作行使初审权,对违反市容卫生环境的行为行使简易处罚权和一般处罚权。
“此举不仅解决了街镇城市管理工作力量匮乏的问题,还促进了街镇城市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香坊区城管局副局长朱宝军说,“以城管局为例,改革后,大部分工作人员沉入街道一线,局里只保留4个市容市政管理所,承担检查、指导职责,并在重要节点和突发事件下进行支援和帮助。”
在民生、香大、新成、黎明街道办事处和4个镇的试点基础上,从今年5月份起,香坊区“大城管”模式在24个街镇全面展开。
“1个城管局变成24个城管局,政务下沉使得城市管理工作由城管部门单打独斗向各界力量齐抓共管转变。”朱宝军说,“通过打破原有体制架构,整合各类管理资源,香坊区实现管理执法重心下移。管理执法人员进驻到街镇管理一线,会同街镇原有管理力量,在街镇建立起条块合一、职能统一、管罚一体的新型管理机制,促使城市管理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解决了原有机制的弊端。”
没有“热点”的日常管理
“现在工作轻松多了,整个街区的情况都在心里,每天早晨花两个小时沿街巡视一遍,什么问题都能发现。”民生街道办综合执法中队副队长徐超说,“除了刚来时打了几场清理不规范市场、牌匾的‘硬仗’,现在已进入到常态化管理,很难出现‘热点’了。”
34岁的徐超是香坊区执法局派驻到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刚下派时心里还是有抵触情绪的,毕竟从机关到了基层。”徐超说,“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8月,徐超在巡街时发现哈量社区冒出一处私建房,他马上和几名执法人员来到现场,才起了三层砖的私建房被及时查封。
“如果按原有管理模式,街道没有执法权,只能上报等执法局下来查封,到时恐怕私建已经封顶了,再拆就困难多了。”徐超说,“以前我在执法局时,工作就是四处‘灭火’,天天奔走在全区。现在,‘大城管’驻街后,管理半径大大缩小,通过与社区的‘零距离’接触,各类违法行为在萌芽状态就处理了,也就没有了‘热点’。”
没有“热点”的城市管理,让香坊区城市环境面貌随之实现了大幅度的改善提升。下半年以来,香坊区城市管理的多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现在看,我们将城市管理执法重心下移,使街镇从城市管理的配角转变为责任主体,有效推动了城市管理机制由粗放式、问题式、运动式向精细化、常态化、预防式的快速转变,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香坊区委书记孙洪庆说,“下一步,我们将把工商、质监、物价等执法权全部下沉至街道综合执法中队,推动城市管理关口前移,落实基站式网格化管理,初步构建起长效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和谐高效城市管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