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垦区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排头兵”

27.06.2014  12:11

  从全国产粮大县培训班上获悉,自2009年以来,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产业、大合作为标志的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突飞猛进,走在了全国前列,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黑龙江农垦勇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排头兵”,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友谊农场空中地面联合作业。   持续稳产高产粮食生产模式形成

  2013年,黑龙江垦区实现粮食总产424.2亿斤,提供商品粮400亿斤,商品率达94%以上。

  省农垦总局局长王有国介绍,垦区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具有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的优势,目前形成了持续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模式。

  经营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重点推进“基本田、规模田和机动地”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使27%的规模家庭农场经营了61%的耕地。农业人均生产粮食48吨,超过了发达国家人均生产粮食25吨的水平。

  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不断扩大高产高效作物种植比例。与2008年相比,2013年垦区水稻、玉米两大作物占粮食作物比重由62.4%提高到87.7%,合计增产粮食180亿斤。

  绿色有机农业健康发展。全垦区实现了无公害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认证面积2895万亩,占全省近1/2。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58个农场和企业,“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展到9大类60余个品种,年产绿色食品1450余万吨,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

  王有国介绍,黑龙江垦区以农业机械化为导向,强化现代物质装备力量,实现了生产手段革新。截至2013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895.3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提档升级活动,促进了垦区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累计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25个,标准化覆盖率达到100%。不断推进大农机装备由旱田向水田拓展,由整地、播种向种、管、收全程延伸,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标准、高效率。特别是2013年,大农机为垦区在大灾之年实现粮食“十连增”提供了重要保障。

  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投资166亿元,加快粮食安全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工程体系,受保护农田面积达到80%以上。先后启动勤得利等8个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兴凯湖、勤得利、绥滨、八五九灌区陆续投入使用。

  积极开展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初步建立起排、灌、蓄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不断推进黑龙江、松花江、嫩江防洪工程建设,初步建成了东部三江平原地区除涝骨干体系,在2013年抵御特大洪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少损失20多亿元。加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9万亩,占易流失面积的58%。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垦区通过拦蓄地表水、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措施,每年减少水资源消耗5.2亿立方米,节水量可新增水田灌溉面积近百万亩。

  “科技兴垦”强化支撑作用

  黑龙江垦区大力实施“科技兴垦”战略,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国内领先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研发,组建了以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垦大学为龙头、17个科研院所等为支撑的科技研发网络。拥有科技成果1165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科技项目26项,省部级科技项目奖励345项。

  强化科技推广应用,黑龙江垦区打造了东、中、西三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累计培育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重点推广了保护性耕作、钵育摆栽等“十大”新技术,集成完善了水稻“三化一管”、大豆“两密一膜”等“十大”新模式,连年开展“六大”作物高产攻关,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片平均亩产超1500斤,玉米万亩片平均亩产超1900斤,大豆万亩片平均亩产超550斤。

  “北大荒”成亚洲农业第一品牌

  黑龙江垦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初显成效。培育了米、面、油、乳、麦、牛、肉、薯、种、药等十大产业链条,打造了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等33家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能力2900万吨,农副产品加工比例为89.8%,其中粮食加工比例86.2%。

  积极推进内部政企分开和集团化改革,北大荒集团总公司于2009年正式启动运行,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增强,201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05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第104位,正在加快向国际化特大型现代化农业集团迈进。实施品牌化战略,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丰缘”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其中“北大荒”品牌连续10次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价值达到451.62亿元,成为亚洲农业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