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从垦荒到繁盛 ——北大荒文学的过往与新生
1958年至1970年,著名作家丁玲在北大荒劳动、生活十二年。1966年写下在此期间唯一的小说《杜晚香》,1979年在《人民文学》刊发。从莎菲到杜晚香,作家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流变;与北大荒开发建设同步发展的北大荒文学,又如何演绎精彩过往和走向新生呢?
从垦荒到繁盛 |
——北大荒文学的过往与新生 |
韩兵 |
“风雪人间”中诞生
作为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赵国春讲起北大荒文脉如数家珍。最让他感兴趣的是著名作家丁玲在北大荒“风雪人间”的十二年,“北大荒流传着丁玲的故事,丁玲的作品中凝聚着北大荒精神。”他几十年的研究创作仿佛都在为这句话做注脚。
北大荒,指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牡丹江平原和三江平原等亘古荒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气壮山河的伟大壮举。之后又有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各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投身到北大荒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事业中,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篇章。北大荒文学正深深根植于这荒原巨变的黑土地里。
北大荒文学特指伴随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转业官兵到60年代一批又一批的城市知青在北大荒拓荒造田和开发建设,而在文学领域产生的反映北大荒拓荒生活和北大荒人文精神风貌的具有“朔雪风格”的文学作品。大多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表现的内容几乎都是建国以后大批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灌注了强劲的创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创作者都是有过这段生活经历的作家和一线工作的干部与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丁玲、吴祖光、艾青、聂绀弩等人先后下放到北大荒生活,在此他们创作了许多反映北大荒生活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特质。
1958年6月,“鲁迅旗帜下最具有影响力的左翼作家”丁玲主动申请来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大荒。直到1970年,她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活了12年,并于1966年以62岁的年纪以女劳模邓婉荣为原型写下小说《杜晚香》。
从莎菲到杜晚香,她笔下的女性经过半个世纪的迷茫终于在“风雪人间”找到归途。
“有学者称《杜晚香》所寄托的政治期望远远胜于文学本身,承载了它不应该承载的功能。这句话正好说反了。”赵国春说,“正是这如火如荼的创业精神才赋予人物鲜活的灵魂,作品才具有时代的典型性。而这正是北大荒文学从垦荒时代走向萌蘖和繁盛的根本所在——北大荒精神的灌注和支撑。”
“我写杜晚香对北大荒的感情,实际上也是我的感情,也是北大荒人共有的感情。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感情,是写不出来的。”丁玲在散文集《风雪人间》中,注解了塑造这个角色的初衷。
精神家园的构建
北大荒文学艺术历经初级阶段(1947年至1957年)、发展阶段(1958年至1967年)、曲折前进阶段(1968年至1976年)、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1996年)和繁荣阶段(1997年至今)五部分。
初级阶段代表作为鲁琪的诗集《北大荒》,发展阶段在中国文坛打出“北大荒”文学旗号,转业官兵中诞生了《永不放下枪》《夸土地》等代表作,丁玲、艾青等来到北大荒创作,史称第一次繁荣。曲折前进阶段的代表作是郑加真的《江畔朝阳》、张抗抗的短篇小说《分界线》。在新的发展时期,北大荒作家们文学观念的转变和创作视角的变化跳出了以往模式化的束缚,创造了北大荒文学史上第二个高峰。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一批北大荒本土作家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如赵国春的《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刘海生的《荒野上的荒原》等,北大荒文学的创造者们从沸腾的垦荒生活中吸取营养,以荒原主人翁的姿态,用火一般的热情,写下了一篇篇散发着北大荒泥土气息的作品。
以军垦为特色的军旅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知青下乡屯垦戍边为特色的城市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以大荒原、大机械、大生产和高科技为特色的新的本土文化的萌发,这些是北大荒文学鲜明的特色。而最主要的,是以北大荒精神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开拓。
以《杜晚香》为例。丁玲1966年动笔,1979年刊发于《人民文学》第一期的《杜晚香》,对这一工农女性的塑造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艰难路程,完成了对中国工农女性解放之路的求索——杜晚香的道路就是广大工农妇女所应走的解放之路。
杜晚香是时代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先进的农工女标兵,受到新时代的生活洗礼,具有完全崭新的高尚品质,集勤劳、朴实、善良、贤惠于一身,是新中国妇女美的化身。杜晚香毫无伤感主义情绪,反而充满着生活的朝气,她有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有着纯洁而优美的心灵,默默无闻地、脚踏实地地工作着。她是平凡的,然而平凡之中又有一种不平凡的伟大。至此,在这片燃烧的荒原上,作者找到了现代中国妇女精神归属和解放道路。
初心与使命
著名作家王蒙曾在《热情和痛苦的果实》一文写道:“去了的人许多又走了,回到了他们来自的地方。但他们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在他们的身上,已经有了北大荒的严峻和庄重、奋斗和务实、开阔和力量。当然,也会有创伤,但是,更有比创作更强的精神力量。”(发表于1983年《北大荒文学》第一期)丁玲就是其中一位一手扶犁,一手拿笔的创作者。
在丁玲有权利发表作品时,便献出了其在北大荒期间创作的、描绘妇女命运的短篇小说——《杜晚香》。《杜晚香》是一篇描写新中国劳动妇女的传记式作品。作者在作品中赞美了劳动,讴歌了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颂扬了新时代女性崇高而光辉的思想品质。她是丁玲笔下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工农女性的艺术形象,是作家集北大荒生涯中耳闻目睹的所有美好品质。
杜晚香是一位由普通农家少女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劳动模范。在党的教育下,像许许多多的新中国劳动妇女那样,“打开了心中的窗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8年,她只身前往边疆垦区与丈夫并肩战斗。她在劳动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身价值的实现。不久,她成为队上的、农场的、全垦区的标兵。她为广大的工农们作报告,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将那些
当年驰骋于朝鲜疆场的英雄们说得心悦诚服,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党的好儿女,成了一位看似普通实则惊人的女英雄。
在党的启发教育下,广大的工农女性已经日臻成熟,她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封建枷锁的桎梏,正迎着艰难起步,向着理想生活的宏图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杜晚香一年四季不知疲倦,不计报酬地工作着,自己的双脚冰得发紫,却还敞开胸怀去温暖别人的脚。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她把捡来的粮食一麻袋一麻袋地扛到场院,从不拿回家里。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先进战士崇高的精神风貌,可以看到党的优良作风在普通的工农女性身上具体表现,可以看到一个解放了的农村妇女,沿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光明大道前进的足迹。真实地反映了几代人在理想主义旗帜的召唤下挥洒青春热血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其间无论历经多少政治风云和时代的转换,北大荒精神的旗帜始终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高高飘扬。
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响应时代的号召,把党的号召、建设祖国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北大荒文学鲜明的时代特色,蓬勃向上的主体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北大荒文学可以说是歌颂题材的文学,他歌颂的是平民,是真实而艰苦的拓荒生活,是真实历史的再现。以反映边地垦殖史、讴歌红色文化发展历程、服务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为基本特色,逐渐凝结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以北大荒精神为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开拓是北大荒文学的最明显的特征。北大荒精神的主旋律
是艰苦创业、勇于开拓。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由黑土地上产生的本土作家承前启后,把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北大荒人的作品视作自己的神圣职责。他们的作品饱含对这片抚育他们成长的土地的深沉的爱,他们多层次地向生活的深层次掘进,着力挖掘人物内心的精神境界,注重表现北大荒人特有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审美特点,为北大荒文学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北大荒精神是百万农垦大军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北大荒文学灵魂和艺术的核心。正如郭小川诗中所云: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长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环境保护,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并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列入世界公约名录。如今的北大荒正在朝着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农场城镇化砥砺迈进。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北大荒文学也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如今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鼓舞着人们向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断地开拓创新。这正是北大荒文学在今天呈现出的历史意义。”赵国春补充道,“这个历史意义就是勉励后人,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