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盛宴之后的回响——哈马为哈尔滨带来了什么?
哈马已经圆满结束,但话题仍在发酵。细致周到的服务、颜值爆表的赛道、热情好客的市民,无一不给参与或关注大赛的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奉上周到服务,收获信任与尊重;我们奉上极美景致,收获关注和迷恋;我们奉上热情活力,收获共赢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其中,我们坚定了实现全面振兴的信心。
哈马,一份城市组织能力的完美答卷
2小时53分,刘勇在哈尔滨跑出了自己34次马拉松经历的最好成绩。刘勇是重庆十八中的化学老师,为了参加哈马,他坐了50个小时的火车,回程还有50个小时在等着他。然而这样的旅途劳顿在取得的成绩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100个小时的火车值了!”
补给足、服务优、空气好,这是刘勇总结自己取得好成绩的三大关键因素,这也是众多跑友的共识,沈阳跑友姚远甚至说:“这是我跑过的最舒服的一次马拉松。”
如果说跑友们口中的“舒服”过于笼统,具体数字应该更有说服力。以被称为城市马拉松赛标杆的“汉马”为例,我们来对比一组数字。
参赛人数方面,哈马3万人,汉马2万人;外籍选手方面,165人对145人,旗鼓相当;饮水饮料站方面,哈马饮水站28个、纯净水25万瓶、功能饮料9.5万瓶,汉马饮水站15个、纯净水15万瓶、功能饮料7万瓶;补给点,哈马15个,汉马3个;医疗点,哈马24个,汉马8个。
哈马已经不是在向标杆看齐,而是在树立城市马拉松赛新标杆。
马拉松赛事运营是一项综合工程,其复杂程度要求主办城市有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和执行力,这是对哈尔滨城市组织管理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验。而从一开始,哈尔滨就把目标放在了最高标准之上。补给食物和饮品超过中国田协要求的一倍;赛道沿途配备35辆救护车,医护人员790人;设置固定及移动公厕近600座;国派、省派和本市选拔裁判212人;参与赛事志愿者3500人……规模之大,细节之详,堪与世界举办马拉松最好的城市媲美。
“虽然是首次主办,水准却很高,很多方面超出国家A类赛事的标准。”国家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的这句话,是对哈尔滨城市组织管理能力的最好评价。通过哈马,哈尔滨收获了信任与尊重。
哈马,一张惊艳世界的新名片
一流的城市才能办出一流的体育赛事,一流的体育赛事又能促进一流的城市营销。
坐在返回松花江南岸的游船上,杭州跑友刘锐不住感慨:“哈尔滨惊艳到我了。”刘锐是杭州一家跨境电商物流公司的高管,3年前开始跑马拉松,已经跑过20多个城市的马拉松赛,“哈尔滨的赛道很有特色,起点中央大街的欧陆风情建筑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地上的每一块面包石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哈尔滨大剧院又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美轮美奂;终点太阳岛又展现了自然之美,天蓝水绿,空气清新。”
哈马赛道显示了哈尔滨最迷人的一面,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音乐公园、阳明滩大桥、哈尔滨大剧院,最终到达太阳岛太阳石广场。这些景观通过央视体育频道和网络媒体的直播,传递给全国乃至世界。仅新浪网的新闻曝光量就超过8000万,阅读量达到1310万,位列微博健康类话题榜榜首。哈夏之后,哈马成为哈尔滨惊艳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我们惊艳世界之后,世界会为我们带来什么?连续六年成功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兰州可以给我们答案。兰州市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兰州市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121.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34.56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4.6倍和5.3倍。
马拉松将一座城市作为表演的赛场,可以直观立体地展现城市风貌,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等都会呈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面前。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组织管理能力的同时,哈马还在提高着城市的营销能力,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为城市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哈马,一种城市精神的完美诠释
哈尔滨马拉松,还全面展示了开放包容、活力时尚的城市精神。这些抽象的精神,通过一个个可爱的哈尔滨人,展示给四海宾朋。“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中央大街的起点,身穿婚纱脚踩跑鞋的姜姗姗显得格外亮眼。姜姗姗和杜乐的婚礼正好赶上哈马,婚礼举办地报业大厦又恰好在封闭区,小两口没有因此懊恼,反而弃用迎亲车队,携手奔跑,伴着路边观众的祝福声,向着幸福进发。
除了理解和支持,还有激情和活力。88岁的张德良在71岁的女儿张桂玲、44岁的外孙女程晓英的陪伴下跑完迷你马,46岁的外孙女婿卫佳跑完了全马,20岁的重外孙卫力诚跑完了半马,祖孙四代跑齐三个赛程。
那些没有参加比赛的人,也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哈马服务中。志愿者郭利宏,凌晨三点半便起床赶到半程马拉松的终点,对各个区域进行检查,拉警戒线、打扫跑道卫生、摆放桌子、搬卸饮料、准备营养品……像郭利宏这样的志愿者们都是天还没亮,就集结完毕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还有更多市民,他们自发走上街头,为选手们加油鼓劲。72岁的李桂云,苦练了半个多月的扇子舞,哪怕身体不舒服也从不缺席,“我要为参加长跑的选手鼓劲儿加油,更要让外地来的选手和观众看看咱哈尔滨人的精神面貌。”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个李桂云,我们的城市才变得如此可爱,就像男子冠军吉路易在冲过终点后说的:“这里的观众太棒了,他们给了我力量。”
哈尔滨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也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哈尔滨人对外来人热情、大方,这种思维开放、胸怀大度、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胸襟和气度,使我们能够悦纳四面来客,汇聚八方资本,吸引各类人才,宽容多元文化,在“开放包容”中求得共赢发展。
哈马,一次提振信心的绝好契机
哈尔滨的城市精神,不只是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还有诚信敬业、和谐奋进,这也与马拉松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内核相呼应。
“28公里的时候,我真的想要放弃了。”这是郭鹏第一次跑马拉松,在此之前他最远跑过30公里,“看不到终点,身体已经到了极限。”郭鹏放慢了脚步,变跑为走,只留一个信念在脑子里循环播放——“完成就好,我能完成它!”接下来的5公里,郭鹏已经想不起自己是跑完的还是走完的,“到了33公里的时候,我好像缓过来了,我能跑完它!”
马拉松就是这样一种运动,它掏空你的身体,让你感到绝望,但只要战胜了自己你就能征服它。一座城市的振兴发展也是一场马拉松,现在正是到了突破自我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拿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奋勇向前的勇气。
哈尔滨马拉松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更提振了哈尔滨全面振兴发展的信心。哈尔滨,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