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农村教育发展的珍贵“水土”
防止农村教师流失,待遇是核心问题,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关键在于以解决待遇的同时,重视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形成符合各地实际的系统的解决方案。
■廖德凯
农村教育事业是城乡孩子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平台,这一平台的运行是否健康、发展是否充分,关乎农村适龄人口的成长。而近年来农村教师队伍的流失,打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平衡,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为城乡教育公平蒙上阴影。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必须找到流失的原因。
教师队伍的流失,包括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直接离开农村教师岗位,或者进入城市学校,或者不再从教。隐性流失相对不受重视,但对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却更大。比如,一些教师不安于现有环境,成为考试专业户。有的教师因收入原因从事第二职业,有的甚至从事另一职业,只拿少部分工资聘用他人顶岗。无论是显性流失还是隐性流失,对农村教育显然造成了负面影响。
农村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因素,但主要还在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师的待遇和发展机遇不均等。有媒体报道,部分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低下。某沿海省份一个县的农村教师,甚至要靠课余打工来维持家庭生活。这样的农村教育生态自然谈不上健康。因此,保持农村教育的“水土”,应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强化教育管理和改善农村教育、教师发展环境并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待遇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对农村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属于高素质人才,其流动的成功率高、改善自我生存条件的能力较强。当个人理想、心理差异与外在环境失去平衡时,就极有可能选择离开或者消极怠工。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是防止“水土流失”、吸引大学生到农村教书的关键。有调查显示,如果工资达到4001元到5000元,88.07%的大学生都愿意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而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待遇,可根据各地实际,探索提高工资水平、设置农村教育岗位津贴、以奖代补等措施,让农村教师在经济上实现与城市教师同工同酬,缓解经济上的心理落差。同时,要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脱产培训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把经济待遇与其他待遇结合起来。这也是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地位越高”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村教育的发展大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使农村教育成为吸引人、留住人的平台。农村教师之所以流失,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学校环境差、条件艰苦,发展基础不好,发展前景不乐观,这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有的偏远学校依然是土房子,土院子,师生冬天一身灰、夏天一身泥,工作环境艰苦。对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校园校舍严重落后的地方,上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对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严肃追责,倒逼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
农村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城乡教育的二元化,是城乡经济发展二元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同样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环境。因此,改善农村教育发展环境,应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在改善教师待遇和农村教育发展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农村教师的管理和教育。一些隐性的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有客观原因,也有教师个人责任心不强的因素。防止教师的隐性流失,要强化正向激励,也要完善处置措施。对于不安于农村教育工作且想通过农村教师岗位得到好处的不合格教师,该教育的要及时教育,该清理的也应坚决清理。
整体来看,防止农村教师流失,待遇是核心问题,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关键在于以解决待遇的同时,重视影响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形成一个符合各地实际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为农村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样,农村教育的“水土”才能保持,农村教师的流失问题才有望得到遏制。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