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强品质好龙江畜牧借势登高

24.12.2015  09:56

  2015年是龙江畜牧业非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5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发展,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力推动了畜牧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使畜牧产业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这一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强势出台。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产业,驱动上下游的种植业、食品加工业、相关加工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构建黑龙江经济发展新优势。 

  龙江畜牧产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龙江畜牧业独具竞争优势 

  我省是畜牧大省,发展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畜牧产业是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我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产业。 

  乳业——基础雄厚前景光明 

  一是地理区位优势突出。黑龙江省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和“奶牛带”,幅员辽阔、四季分明、资源丰富,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优良,发展乳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黑龙江省是物流、人流的始末端,为发展乳业创造了天然的安全保障,黑龙江省是全国仅有的两个未发生禽流感和六个未发生口蹄疫省份之一,动物疫病防控条件有利。 

  二是土地饲料资源充足。按照《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到2020年,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60万亩,完全能够满足养殖业建设用地需要,发展乳业土地资源空间巨大。黑龙江省现有耕地面积2.4亿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草原面积3100万亩,完全具备推行“适度规模饲养+合理面积饲料地”的种养结合模式。201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6242万吨,玉米产量3343万吨,玉米秸秆产量4500万吨,干草产量300万吨,青贮玉米贮量400万吨,丰富的饲料资源可为乳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三是产业基础雄厚坚实。黑龙江省是全国唯一全群使用纯种荷斯坦奶牛生产原料奶的省份,是全国最大的荷斯坦奶牛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乳制品加工能力、奶粉和婴幼儿配方粉产量自2000年一直稳居全国第一。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55家,年加工能力达1004万吨;奶粉产量54.3万吨,婴幼儿配方粉产量2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6.2%和38.1%。黑龙江省不但自主培育了完达山、飞鹤、龙丹、红星、大庆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乳制品企业和产品品牌,世界乳业排名第一的雀巢和全国乳业排名前十的伊利、蒙牛、光明、贝因美等国际国内大型企业也纷纷到黑龙江省投资建厂。 

  黑龙江省乳制品加工工艺、研发水平和储备能力全国领先,加工企业生产车间和设备配置世界一流。飞鹤乳业联合美国哈佛医学院建立国际研发中心,其“星飞帆”产品一举摘得第53届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开创了中国婴幼儿配方粉荣膺该奖项的先河。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每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5000多人,可为龙江乳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 

  四是中轴作用明显。乳业是承农启工的重要产业,一头连着种植业和饲料加工业,使农副产品转化增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头连着乳制品加工业和包材、装备等相关加工业,生产乳制品满足消费需求。乳业对上游种植业有需求带动,对下游加工业有供给支持,中轴作用突出。 

  五是市场需求空间巨大。2014年,世界乳制品人均消费水平为109.8千克,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为36千克,约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1/3,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的1/8,消费增长空间巨大。随着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和人群结构变化,对乳制品消费呈刚性需求。按照国人对安全性和健康性的消费需求,巴氏消毒奶将成为液态奶消费主流,增长率预计将保持20%以上,酸奶保持10%以上,婴幼儿配方粉保持22%左右,中老年配方奶粉保持18%以上。 

  生猪——南猪北养北猪南运 

  一是地理纬度适宜。我省与丹麦、法国、美国、加拿大等生猪产业发达国家纬度接近,适宜生猪产业发展。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控,整体防疫成本和难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生态环境优良。我省是生态大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畜产品以其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名扬全国。 

  三是土地和饲料等刚性资源充足。我省土地广袤,可利用养殖的土地相对富余。黑龙江省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到2020年新增用于畜禽、水产养殖等其他农用地4亿平方米,可满足1亿头生猪养殖用地(存栏一头猪平均占地4平方米),发展生猪产业土地空间巨大。 

  四是产业基础坚实。 

  生猪产业产值居各畜种之首。生猪定点屠宰厂年设计屠宰能力5400万头。全国前10强猪肉加工企业有5家在我省设厂。世界排名第四位的地方猪种——东北民猪极具开发潜力。 

  “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事关国计民生。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猪肉消费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消费量增长空间很大。同时,随着消费者消费品位的提高,以及新生代人群的出现,猪肉加工消费比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而且,从分析来看,通过国际贸易无法满足国人对猪肉的巨大消费需求,解决我国猪肉消费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 

  纵观全国,南方地区受土地、饲料和环境等刚性资源因素的影响,生猪商品量将会大幅度下降,生猪产能北移加速。我省生猪养殖刚性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生猪产能北移有承接能力的唯一省份,“南猪北养、北猪南运”已势不可挡,未来我省将担负起向全国供应猪肉的重任。 

  肉牛——夯实基础抢占高端 

  一是地理区位十分适宜。我省与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和牛等世界主要肉牛品种起源和饲养国家——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处于同一纬度,适宜肉牛产业发展。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控,整体防疫成本和难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土地和饲料等刚性资源充足。我省土地广袤,可利用养殖的土地相对富余。黑龙江省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到2020年新增用于畜禽、水产养殖等其他农用地4亿平方米,可满足800万头肉牛养殖用地(存栏一头肉牛平均占地50平方米),发展肉牛产业土地空间巨大。 

  三是产业基础坚实。拥有博瑞遗传公司种公牛站、龙江元盛和牛种公牛站、大庆市银螺乳业有限公司种公牛站等国际一流的种公牛站3家。龙江元盛、大庄园、宾西牛业、恒阳牛业等企业拥有世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在生产、经营和产品方面坚持与国际接轨,严格执行国际最高标准ISO9001和ISO22000。 

  四是高端品种数量和质量全国第一。拥有全国数量最大的纯种和牛和安格斯高端肉牛群体,到2015年末,群体总量接近1万头。饲养和屠宰加工高端肉牛品种效益可观,养殖户饲养1头纯种和牛和改良牛分别可获利8500元和5000元,企业屠宰加工1头纯种和牛和改良牛分别可获利3万元和1万元。预计到2018年,企业完全达产后高端品种屠宰加工纯效益达到9.7亿元,养殖户养殖效益达到4.5亿元。 

  未来,牛肉消费呈刚性增加且不可逆转,多样性消费特征越来越明显。预计到2020年,全国牛肉消费量将增加300万吨,其中和牛、安格斯等高端牛肉需求量增加15万吨。到2020年,国外进口牛肉在46-92万吨之间,其中高档牛肉在2.3-4.6万吨之间。我国仍有208-254万吨牛肉缺口,其中高端牛肉缺口10.4-12.7万吨。进口牛肉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牛肉产品的刚性需求,只能作为适当补充,主渠道还要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借助我省区位、资源、基础、高端品种等产业发展优势,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端牛肉供应基地和重要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力争满足国内50%的高端牛肉和15%的商品牛肉市场消费需求,成为全国高端肉牛供应和商品肉牛生产双第一的省份。 

  肉羊——适度发展潜力巨大 

  优质的自然环境优势:我省是国家东北细毛羊培育基地,肉羊产业在我省历史悠久。我省地域辽阔、气候冷凉,水资源丰富,家畜疫病少发,优质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宜发展肉羊产业。优质环境是优质产品的载体,同品种的肉羊在我省的出栏胴体重和肉的品质有显著优势。 

  畜牧业的产业地位优势:2014年玉米价格每公斤较山东等地低0.5元,充足的质优价廉的粮食为畜牧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每只羊每天补饲0.3公斤玉米,每公斤羊肉降低饲料成本2.25元。 

  产业发展土地空间充足:我省正处于土地流转的推进阶段,有利于为养殖企业配置充足的土地资源,提高其养殖承载能力和粪便消纳能力。 

  我省肉羊产业是畜牧业的二线产业,应依据资源优势适度发展。其发展的重点是完善以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羊肉作为调整肉类消费结构的补充品,在2020年前除部分民族地区外,不会像猪肉、牛肉那样成为肉类消费支柱品种,起到适当的补充作用,我省羊肉需求可以采取部分本土生产,部分进口补充的形式;对于本省肉羊产业,可以在种源引进,加工企业发展和营销体系方面给予支持。 

  家禽——品牌响亮享誉市场 

  我省发展家禽产业优势除了生态环境优越、饲料资源充裕之外,最明显的是品牌优势。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优质、健康、绿色、有机的禽肉、禽蛋等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信誉度良好。 

  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绿色有机家禽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随着国内外消费者对黑龙江省优质健康畜产品认知度的提升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黑龙江省家禽产业带来新的契机。同时,国内蛋粉、液蛋等蛋品加工领域尚属起步阶段,这也将为黑龙江省家禽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打造全国高品质畜产品基地 

  “十二五”时期,全省上下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推进高品质养殖基地建设,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品质畜产品基地。畜牧产业的发展,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构建龙江经济发展新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 

  畜牧业成长为优势产业 

  历经5年的快速发展,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推进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势产业。预计2015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63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1%。 

  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实现粮食就地转化增值、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全省每年过腹转化粮食250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实现过腹增值62.5亿元;离土不离乡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240万人,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牧业收入已超千元,望奎、巴彦、北林等近20个牧业大县(市)的人均牧业收入已经超过2000元。 

  畜牧产业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双城、肇东、杜蒙、安达、巴彦等牧业大县畜产品加工业的收入占县财政收入的1/3以上。2014年,双城乳制品生产企 

  业实现税收4.3亿元,占地方财政税收的21%;克东实现税收3.6亿元,占地方财政税收的50%。 

  畜牧业综合实力逐年增强 

  全国高品质畜产品基地实至名归。当前,我省80%的牛奶、60%的生猪和45%的禽蛋以各种形式销往全国各地和国际市场,有效地保障了全省乃至全国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奶业大省地位牢固。2013年以来,我省投入扶持资金18亿元,引导社会资金75亿元,新建182个1200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场。这些奶牛场单产水平达到8吨以上,生鲜乳菌落总数、乳蛋白、脂肪等卫生和营养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我省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奶粉产量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居全国第一,国人每喝6杯牛奶中就一有杯来自我省。 

  商品猪大省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有22个县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每年出省近1300万头的生猪及猪肉产品,初步形成了“北猪南运”的态势;我省是全国唯一的对俄猪肉出口省份,已出口猪肉产量达到8450吨(折合活猪11万头)。 

  高档牛肉生产全国领先。全省肉牛出栏位居全国第7位,有17个县被列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规划,位居东北之首。龙江元盛公司和肇东中谷和牛有限公司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共引进纯种和牛3000头,纯种安格斯牛3000头,现已成为全国大规模高端肉牛核心群,填补了全省高档牛肉生产的空白。 

  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到2014年末,全省规模以上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2家。雀巢、伊利、蒙牛、双汇、正邦、大北农、元盛、嘉一香等国内外企业纷纷到我省投资建厂、扩大产能。飞鹤、大庄园、完达山、红星乳业、宾西牛业等一批本土企业也迅速崛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正邦、大北农集团分别在我省投资建设60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项目覆盖种猪和商品猪生产、饲料加工、屠宰加工等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程度较高,有力地提高了我省畜牧业整体的产业化水平。 

  产业和产品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我省是全国两个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省份之一,是全国六个未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省份之一,持续保持了牲畜口蹄疫疫情稳定,连续三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考核优秀省份。2015年,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8.8%;饲料监测总体抽检合格率98.8%;养殖环节“瘦肉精”专项监测合格率100%;生鲜乳违禁添加物专项监测合格率99.5%。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 

  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畜牧业转型升级动力持久 

  5年来,省畜牧兽医局牢牢抓住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在建设大型现代标准化奶牛场的同时,加快中小规模奶牛养殖场建设,到2014年末,全省奶牛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场达到813个。 

  全省各地畜牧兽医部门通过开展“三进五到位”科技推广活动,推广应用奶牛全混日粮饲喂(TMR)、奶牛群体改良(DHI)、猪人工授精等先进适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使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奶牛场引进以色列、美国、加拿大等奶业发达国家奶牛饲养管理技术,使奶牛单产达到8吨以上。目前全省已有5家奶牛场单产水平接近或超过10吨,完达山良种奶牛场单产水平达到10.5吨。 

  为全力保障产业和产品安全,我省扎实开展动物疫病防控,贯彻落实《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全面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不断加强兽医体系能力建设。全省重大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确保了重大动物疫情稳定。 

  强化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实施新的饲料许可制度,严格行业准入标准,全省饲料企业由600多家减少到192家,减少了75%,加工能力增长到1350万吨,单厂年设计产能2.5万吨以上,饲料产业现代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 

  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饲草饲料生产。省畜牧兽医局深入落实松嫩平原草原永久禁牧制度,积极开展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到2014年末,全省累计建设草原围栏281万亩、改良建设草原638万亩。2015年安排财政存量资金7400万元,开展“三化”草原治理60万亩。我省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定点监测,项目区草原牧草平均高度和干草产量分别增加了14.9%和19.6%,牧草覆盖度已由不足40%增至70%以上。 

  积极发展紫花苜蓿及青贮玉米生产。我省实施苜蓿良种补贴、牧草收获加工机械补贴等扶持政策,大力推进苜蓿种植。截至2014年末,全省苜蓿种植面积达到55万亩。2015年,我省出台玉米青贮饲料生产扶持政策,安排财政补贴资金5600万元,在15个牧区半牧区县扶持玉米青贮饲料生产。2015年,全省玉米青贮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进一步推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优质饲草饲料供给能力。 

  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我省着力在经营主体、金融保险服务、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新型畜牧业生产关系,增强了产业发展活力。 

  创新奶价形成机制。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参考价”和“政府指导价”双轨制,强化政府在生鲜乳购销过程中的调节和干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农企双方的合理利益。同时,我省全面开展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工作,有效缓解了生鲜乳收购环节的矛盾,均衡了养殖与加工的利益。创新金融服务。齐齐哈尔市创新养殖场和建筑物确权制度,对符合确权登记条件的养殖场进行确权、登记、发证,突破畜牧养殖场和建筑物不能抵押贷款的禁区,活化了养殖场的金融功能。截至去年末,共抵押到位贷款1.25亿元。 

  强化社会化服务创新。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引导大学、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参与、参股服务与服务组织,大力推广全程托管、技术承包,涌现出双城雀巢奶业培训中心、肇东鸿泰猪病医院等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