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对评奖趋于无感 称参与考核难免吃喝接待
题:基层不敢接“奖牌”,让谁尴尬?
上级送上门的荣誉,被基层婉拒;挂满社区门面的牌子,让人不堪重负。清理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为基层减负的呼声,分外强烈。
东部某地一统战部门的李科长近期颇为烦恼,一块面向乡镇的民族宗教工作先进示范的牌子,却颁发不出去。
在他看来,这一先进荣誉还是颇具“含金量”的:除了能在乡镇政府大院的门口再添一块亮闪闪的铜牌之外,基层领导还有希望到北京参加全国表彰大会。李科长鼓励当地民族宗教工作做得最好的一个乡镇前来申报、参评。他还向该乡镇的干部承诺:只要他们申报,这块牌子就非他们莫属。
不料,乡镇对这一先进荣誉却不感兴趣。
“现在上面开展的评比、表彰事项太多。每参加一项评选,我们都要组织人手准备大量申报材料,然后选好专门的点,接待上面来人的现场考核、验收。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材料的真假没人计较,所谓验收也就是走个形式。但接待起来,免不了又要请吃请喝请住,临走了还要送点土特产。”这位乡镇负责人说,“基层的负担本来就已经够重了。这种劳民伤财的荣誉,我们还是希望能少一点。”
这一来,李科长就很犯难:如果把这奖项给了其它乡镇,显然有失公允;如果谁都不给,让奖项空缺,又显得这地方的民宗工作没有做好。
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一个社区的党工委负责人,也颇为苦恼。
该社区是当地的示范性社区,办事处门口一共挂了41块牌子。这些铜牌,一部分是荣誉性的,包括“文明社区”“模范职工之家”“四星级党组织”等;另一部分是事务性的,包括“居家养老服务站”“综治维稳工作站”“党风廉政工作示范点”“人防工作站”“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站”等。
为什么要挂这么多牌子?这位负责人说,上级部门有联系基层的要求,若不挂牌子,如何能体现联系基层?挂起牌子,是看重这些社区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容易把工作开展起来;另外上级领导来这些点看得多,也容易体现出本部门做了工作。
但挂的牌子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橄榄枝”成了“烫手山芋”。
一方面,是拿牌背后,需要大量的资料准备、迎接考核、接待等工作,有些评比达标工作还要检查有无领导小组、有无会议记录等。另一方面,挂牌越多就意味着工作量越大,而基层早已不堪重负。
这位负责人说:“社区是最基层的单位,没有办法对上级部门说‘不’,上面怎么说,底下单位就只能照着做。我们形式上硬着头皮做工作,实际上是苦不堪言。”
还有基层干部反映,有的部门热衷于“挂牌子”、“铺摊子”,是搞形式主义。把牌子挂到社区,就为了表示重视这项工作,实际上并没有深入社区做指导服务工作。不少工作虽然挂了牌子,但人员没有经费保障和年度工作安排,实际上没有开展工作,有时挂牌后一年也没做一件事。
2013年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76项评比达标表彰评估项目,占总项目的20%,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把清理整顿评比达标项目作为重要工作。
基层干部们呼吁,转变政府职能,为基层减负,要真正出重拳;政府职能该转移的就转移,该取消的就取消。只有把简政放权真正做到位,才能让基层切实感受到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