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应给偏才怪才一些成长空间

29.11.2015  15:04

  资料片。

  肖纲领/文

  近日,江西南昌12岁男孩小新,因擅长打游戏《英雄联盟》,以18连胜的成绩晋升大师级别,在成为实况主播后,吸引了大量粉丝线上收看,让他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其母亲王女士说,虽然曾经也担心游戏会影响学业,但孩子真的很有天分,而且代已经不同了,“为什么LoL打到大师就要被批评?”

  新闻中的小新,对玩游戏具有超常人的天赋,无疑属于偏才、怪才,而其父母的态度,也没有像一般家长那样,认为玩游戏影响学业,予以简单否定,而是力挺,从多元成才观的角度来说,有必要为该家长的行为点赞。

  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教育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各级教育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高等教育则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学校教育难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仍然是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成为社会的共同关注。

  当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口号的号召下,高校创新教育和以大学生为载体的创业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也正逐渐形成一股创客风潮,然而高校里真正参与创业的大学生仍然偏少,其创业实践新意不足,好点子缺乏,成功率仍然不高。可见,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仅靠高校势单力薄,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教育的连续性来看,基础教育应该有所作为,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外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十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美国的中小学课程,在目标设置、结构体系、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留德学者陈仁霞指出,创新是德国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德国科技教育从娃娃抓起,其中小学教育强调实践创新型教学理念,倡导开放型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这些做法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参考。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到高考选拨功能的指引,较为追求标准答案,注重知识传授,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创新素养缺乏良好的培养土壤。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教师或家长都深受主流价值观影响,认为他们只有按部就班地学习才是成才之道,扼杀了不少少年天才的创意举动。

  其实,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我们既要相信它们能够培养,又要看到其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要明白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多样性,在未成年身上,它们可以表现在哲学智慧、数字推理等理论层面,也可以展示在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实践层面,还可以凸显在音乐、美术等抽象艺术领域。以此审视,小新不仅是偏才、怪才,也是创新的好苗子,如果有效引导他沿着电竞游戏相关行业充分发展潜能,必将走出不一样的成才道路。

  总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创新则国创新。对于以小新为代表的创新少年,教师和家长不应盲目否定,而是因势利导,促进他们兴趣、特长和天赋的有效发展。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完善针对偏才、怪才和创新少年的培养选拨机制,确保他们文化基本素养和特殊才能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社会做出超常贡献。(据搜狐教育)

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