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增庆:严守生态红线 筑守绿色屏障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3月7日电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专员单增庆在全国两会上接受新华网专访。单增庆说,2013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在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和林地面积方面均实现增长。目前,累计创造生态价值2.7万多亿。一直以伐木为主的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2014年10余万林业职工放下斧锯,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提前国家停止采伐决定4个月,林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这标志着50年的商业性采伐历史结束。今后,我们将严守生态红线 筑守绿色屏障。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单独成篇,并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等一系列要求。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构建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请问您是如何认识和把握林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单增庆: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重点,进行明确要求。本次会议上,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充分说明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既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选择,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以其复杂的空间结构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等“五大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元素。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例,作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广袤的森林铸就了祖国北方一道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孕育着黑龙江、嫩江两大江河源头,年提供生产生活用水156亿立方米,庇护着“两大平原” 1.62亿亩耕地,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维护东北亚生态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林业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肩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记者:大兴安岭林区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早在2007年,大兴安岭林区就被划定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这充分说明了大兴安岭林区在推进生态文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请问,大兴安岭林区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单增庆:早在2009年,我们就结合大兴安岭林情区情,在统筹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提出了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总体部署,其内涵可概括为“三优一富裕”,即生态优良、产业优化、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现在看,这一思路不仅涵盖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也与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高度契合。
近年来,我们按照“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发展战略,围绕推进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林业,重点加大资源管育力度,建立了立体式、全覆盖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以经济转型为支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接续产业,建立了以绿色矿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和境外采伐为主的生态主导型接续产业体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组建了矿业、旅游、木业和境外采伐四大产业集团,深入开展绩效管理活动,建立了具有林区特色的经营管理体系;以改善民生为宗旨,每年民生投入都占财政支出一半以上,重点强化硬件投入,建立了养老、医疗、就医、就学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4年来的努力,我们不仅在事关林区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绿色矿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接续产业均保持20%以上增速,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被率连续实现“三增长”,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三者互动共融,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记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划来保障,大兴安岭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率先出台了全国林业系统首部市地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单增庆: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和要求,统筹谋划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2013年,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大兴安岭区情林情实际,与黑龙江省科顾委专家共同编制了全国林业系统首部市地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划到2015年,全区80%以上的县区、林业局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标准,初步建成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基本形成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民生“五大格局”;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在全国林业系统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重点任务是构建生态文明“五大格局”。一是构建持续巩固的生态安全格局。全面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天保二期工程政策,重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自然保护区建设、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到2020年,全区有林地面积达到682.21万公顷,森林覆被率达到 81.69%,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86亿立方米,林木蓄积量达到83.5立方米/公顷。二是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格局。以经济转型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核心支撑,充分利用资源和生态等要素条件,做大做强绿色矿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和境外采伐等生态主导型接续产业,实现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跨越、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两番,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2%。三是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格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强劲引擎,重点打造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节点城市,努力构建功能定位明晰、产业布局合理、体现区位优势特色、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新型城镇体系。到2020年,县区局址等中心城镇实现“三供两治”全覆盖,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8%,城镇燃气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9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5%。四是构建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格局。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民俗文化、鲜卑文化以及大兴安岭精神等内涵,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倡导科学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生态教育基地10个,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五是构建全面普惠的生态民生格局。以共享成果为根本宗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促进职工收入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林区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和谐。到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3,000元和19,200元,比2010年翻两番;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40,400元,比2010年翻一番。
记者: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围绕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拥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也走出了一条具有林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刚才,您在介绍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到,要率先在全国林业系统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对此,您有哪些设想和安排?
单增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五大规划”发展战略,高举生态文明大旗,以改革创新为统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突出“转型、创新、升级”,强化森林资源管育,加快培育接续产业,着重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改善社会民生,推动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建设全面升级,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根基。
围绕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创新,激发转型发展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推进直属企业改革和中小企业改革。深入开展绩效管理活动,坚持以效益、效率、效果为原则,强化行政和企业绩效管理。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设立金融租赁、小额担保等中小型金融机构,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对事务性管理服务,通过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逐步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二是更加突出森林资源管育,夯实转型发展的生态基础。坚持把保护资源环境作为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资源管育力度。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任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开展专打行动,健全完善林火防控体系,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构筑寒温带生态保护群落。
三是更加突出产业项目建设,构建转型发展的产业支撑。依托大兴安岭资源、区位等方面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矿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境外采伐等四大生态主导型接续产业。深入实施新一轮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推进73个产业项目,力争年度投资增长35%以上。加快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四是更加突出林下经济发展,铺就转型发展的富民之路。加快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力争每个林业局新增3个以上示范基地。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搞好技术、品牌、产品研发、市场销售、保险等综合服务。全力推动宛西制药、康恩贝等项目建设,实现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力争林下经济产值增长20.7%。
五是更加突出社会民生改善,践行转型发展的根本宗旨。坚持“民生资金投入只增不减、民生保障水平只升不降”原则,全力解决与职工群众密切相关的收入、就业、供热、教育、医疗等方面现实问题。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重点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三供两治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着力打造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环境。
六是更加突出工作作风转变,营造转型发展的环境氛围。不断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开展机关作风专项治理,集中整治作风散漫、工作拖拉、勒拿卡要等问题。着重提高执行力,健全完善工作规则、流程及议事程序,做到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编辑: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