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王国书写精彩人生

10.12.2016  13:36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

  吉星 黑龙江日报记者毕诗春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前行/穿越广漠的世界/在许多地方留下足迹/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声调/需要最刻苦的练习……”这是泰戈尔的诗歌《旅行》中的句子。用这几句诗来形容在科研探索道路上的人,似乎其意境更为贴切。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哈工大副校长韩杰才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勤奋刻苦而忙碌的学者。几经周折、辗转,终于在近日的一个傍晚,记者见到了韩杰才……

  勤奋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见到韩杰才的第一眼,是在傍晚一个会议结束后,韩杰才急匆匆地回办公室,而此时走廊里,包括记者在内已经排队等了好几拨人。轮到记者采访时,是一个小时之后,前面已经走了四拨人。

  谈及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忙碌中,韩杰才笑着说,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改不了了。

  1966年3月7日,韩杰才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上小学,离家几里路,每天都自己背着书包上下学;上初中,离家十几里路每天必须早起否则上学会迟到;上高中,离家三十几里路,韩杰才知道自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才能把学习成绩赶上去。上大学,韩杰才一下子到了离家3000公里以外的哈尔滨。1981年,以科学之名,15岁的韩杰才考上了曾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高等学校——哈尔滨科技大学。就读机械工程系材料学专业。

  回忆起当年的求学生涯,韩杰才笑着说:“我中学没有图书馆,上大学后图书馆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不仅仅看上课用的教材,科技人文类的书籍也都会看;不只是做老师留的作业,我还把《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从第一题做到了最后一题。”(《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是苏联数学家吉米多维奇写的一套数学习题集,一共4622题。)

  1985年,韩杰才大学毕业。这一年,国家开始实行免试推荐研究生。虽然全校仅有几个名额,但韩杰才凭借总平均成绩91.6分的最高分毫无争议地得到了来哈工大继续深造的机会,师从著名的金属材料专家吴忍畊教授。他深知自己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研究生期间愈发勤奋努力。

  几乎成了长在实验室里的人

  “上世纪80年代,陶瓷材料以其耐热、耐蚀、耐磨和比重小等优点成为材料学科国际学术热点。吴忍畊这时刚刚开始陶瓷结构材料的研究,试图突破陶瓷的脆性,以用于将来替代发动机金属材料。新知识领域对于导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韩杰才说,吴忍畊教授让他先做文献调研。很快,勤奋的韩杰才凭借超强的逻辑归纳能力和简明扼要的文笔,交上一份内容丰富全面的陶瓷材料文献综述。“面对这样有才智的学生,我感到教学相长,事实上是学生在引领我走入新领域。”吴忍畊对此十分惊喜,觉得自己的学生真是一位值得用心培养的“杰才”。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全新的领域,韩杰才几乎长在了实验室。

  陶瓷材料制备工艺问题在哈尔滨无法解决,他不得不坐一宿火车去牡丹江做实验,第二天在工厂热压合成完材料再返回学校研究整理,晚上又去牡丹江……一直折腾了两周。就这样,靠着坚强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研究生期间他不仅实验做得出色,还在国内外著名的期刊上发表了4篇文章。1988年7月,韩杰才毕业留校。半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忍畊教授得知顾震隆教授、杜善义教授那边要做力学和材料交叉,想要一位材料方面的研究生,于是就推荐韩杰才去在职读博。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就已经开始了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到80年代中期,以顾震隆教授、杜善义教授等为代表的海外归国人员创立了复合材料研究室,开始了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1989年成立了复合材料研究所。1989年3月到1992年10月,在读博期间,韩杰才依然日以继夜地忘我钻研,实现了材料学科与力学学科大跨度的结合,并在跨学科结合点上做出许多创造性的工作。

  薪火相传悉心培育每个弟子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引领、指导和训练。好的导师并非工匠教徒弟那样手把手教着干,而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力。吴老师、顾老师、杜老师就是这样的好导师,他们会放手让你去做、去思考,观察你,帮助你,而不是替你做决定。”韩杰才说,导师的引领让自己可以自由去寻找感兴趣的方向和事业,并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的确,无论是读研究生期间,还是工作之后,导师们总是鼓励韩杰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主动性,自主寻找切入点,设计实验方案,放手让他迈向崭新的学术空间。即使韩杰才将做出的成果拿给导师看时,他们也不会直接帮他改好,而是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他认真求实、辩证思维、精益求精,这种“护航把关”式的训练让韩杰才得以迅速成长起来。薪火相传,韩杰才指导学生也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并将导师们对自己的“心传口授”教给了弟子。如今,他已培养了25名博士研究生、27名硕士研究生。

  说到团队,韩杰才所在的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很早就闻名遐迩,这是一支梯队层次合理、知识结构搭配得当、理论研究和工程项目结合特色鲜明、标志性科研成果显著、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以其远见卓识、人格魅力培养和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创建之初,研究所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团队建设理念,非常重视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很多人在研究生期间或刚刚参加工作就能够取得显著成果,甚至获得国家级奖励。韩杰才就是在那个时期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

  “我的生活虽然很紧张,但也很充实”

  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韩杰才积极参与和组织我国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材料的战略研究,推动了我国飞行器防热材料的发展。2000℃以上的超高温防热是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最具挑战的技术之一。为此,韩杰才和团队建立了超高温热环境等效模拟和在线分析装置,揭示了超高温复合材料非平衡氧化烧蚀机理,发展了细观烧蚀理论、提出了氧化抑制机制与方法,2000℃、2000秒使用的超高温非烧蚀防热复合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技术因此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充满着智慧、艰辛和挫折的工作,往往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经历一次、两次、三次失败,你可能还不在乎,十次、二十次你还能忍受,几十次、上百次失败,你可能就会被失败永远击倒。为了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为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韩杰才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攻破了一个个难关。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韩杰才还担任了学校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他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超声速飞行器防热复合材料的热力耦合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某重大专项材料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生活中,韩杰才永远是一个同自己赛跑,同时间赛跑的人,一如启动了的导弹,在高温、高速的状态下精准、执着地向着设定的目标冲刺。当然,与此同时,他也获得了追逐梦想的快乐,正如他自己所言:“没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做不了航天人的。我的生活虽然很紧张,但也很充实;虽然很简单,但也省去了许多麻烦。身为共产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就能获得无穷的乐趣。”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