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2.08.2015  14:26
  8月4日,大兴安岭行署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加格达奇举行,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林管局局长李树铭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匡海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黑龙江省卫计委副主任、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学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行署副专员曹宪双、行署秘书长王加勇出席签约仪式。
  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将中草药产业、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列入重要发展产业,为深入推进全省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地方与高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经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友好协商,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平等自愿、诚实守信的原则,将在中草药产业、生物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特色养殖产业开发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多渠道、全方位,联合开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合适的科技成果在大兴安岭区域内转移转化活动,共同推进中医药大学研究的“中药第五类新药越橘胶囊”、“道地药材(北药)标准化生产及深度开发技术”等生物技术成果在大兴安岭地区优先落地转化和产业化;对大兴安岭区域内企业的重大需求和关键性技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共同论证,协同创新,共同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根据需要互派人员进行科技交流及挂职锻炼,并提供相应工作岗位及工作条件,共同培育中草药产业、生物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型管理人才;组成合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合作中的相关问题,共同丰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内容。
  签约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指出,大兴安岭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后,面临新的发展契机,要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大兴安岭丰富的野生资源,积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野生蓝莓等林下独特的资源进行深入、综合开发,提升科技含量,培育出特色、高质量、无污染的品牌。同时,发挥森林、旅游、养老、人文等资源优势,促进大兴安岭经济社会发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大兴安岭地区行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合作共赢的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愿意为双方提供技术等方面支持,希望双方尽快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方案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共同努力,促进双方发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匡海学表示,大兴安岭有着丰富的、独特的、无污染的天然中药资源和其他的可以被利用的天然资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将与大兴安岭行署紧密合作,共同开发资源,有利于学校办学、有利于大兴安岭转型发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将充分调动人力、科技等资源,为大兴安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双方合作越来越好,越来越深入,取得丰硕的成果。
  据了解,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黑龙江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设置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医药研究院等院系,是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医学)建设点和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针灸推拿学)建设点、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拥有省内唯一一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建成了占地100万平方米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已经在黑龙江省14个市、县建成中药材GAP示范基地。    
  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行署科技局、行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署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