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捎给总书记】大别山腹地汪能保家庭:“明年一定能脱贫,我们信心十足”

26.08.2017  21:51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大型主题报道。中国妇女报多路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边疆、进大山、入乡村,推开一扇扇家门,全媒体呈现家庭的变化,传递最真实的民生幸福。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习近平

  今天,我们推出第三期:走进住上新楼房的汪能保家庭。

  观看《喜讯捎给总书记》系列视频之第三期《走进住上新楼房的汪能保家庭》:

  

  2016年4月24日 

  安徽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汪能保家庭

  

  

  

  大别山腹地汪能保家庭:

  “明年一定能脱贫,我们信心十足”

  

  在新房竣工后的几个月里,几乎每天,汪能保和老伴儿都要去看一看。“快装修好了,‘十一’之前准搬进去,俺大闺女把家具都给俺们买好了。”站在自家老屋门口,指着一路之隔的扶贫安置新居,68岁的汪能保消瘦的脸上乐开了花,“哪能想到,到老了还能住上这样的楼房,说啥都要感谢总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

  

  2016年4月,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得正艳,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春风走进了这座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大别山腹地、革命老区的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

  

  “你看,总书记就是沿着这个石头台阶上来,到俺家这个老堂屋的。”一年多来,汪能保无数次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山外来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书记特别亲切,一边看扶贫手册,一边问俺家的情况,又特地到厨房掀开水缸、锅盖看看,他还夸奖说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俺享了老伴儿的福。知道俺老两口常年生病,又问我一年吃药看病花多少钱,能不能负担得了。”

汪能保、张帮若老俩口

  在儿子意外离世、老两口因病致贫的十年里,年轻时当过兵、性格倔强的汪能保几乎没流过一滴眼泪,总书记细致入微的嘘寒问暖却让他“眼睛一下子红了”。站在一旁的老伴儿张帮若,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现在可好了,看病吃药的问题解决了,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总说自己“记性不好”的汪能保,对自己享受到的各项扶贫政策却记得格外清楚。  

  今年,安徽省出台了健康脱贫大病“351”和慢性病“180”两大医疗保障政策。过去,身患肺心病和高血压的老两口一年光吃药要花五六千元,现在能报销80%以上。去年查出胃癌的老汪,去省里的医院动了大手术,前前后后花了八九万元,“351”政策一兜底,“自己只掏了万把块钱”。  

  “光伏发电分红一年有3000元。家里4亩多茶园流转出去,一年有2000多元。俺老伴有五保金。俺们还能动弹,又养了两头猪,挖点药材,加上政府补助,一年还有万把块钱收入。今年政府又给安排了公益岗位,在村里做做清洁,一年有6000元。眼下,国家给补贴盖的二层新楼房马上就能住进去了。”跟记者掰着指头“数”完,汪能保又有些遗憾:“要不是一场大病,俺家去年就能脱贫,也能让总书记放心了。”

  “别着急,你们不脱贫,我绝不离开。”去年,在总书记面前立下“军令状”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每月都会到村里的贫困户家走访一遍,年老体弱的老汪家,更是余静每周必来的地方。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汪能保家庭  

  事实上,自从2015年7月从金寨县中医院下派驻村以来,余静执行着比规定更加严苛的驻村工作制度——每周五晚回一次县城的家,周六一早就回到村里。“金寨县是大别山区扶贫攻坚重点县,眼下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不能有一点儿懈怠。”  

  去年总书记在大湾村与村民、村干部座谈时,曾形象地说:“要做好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建档立卡制度要坚持,依靠群众精准找到和帮助贫困户。”村干部们和老百姓记忆犹新。  

  当时,村里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 户415人,去年全村共脱贫20户71人,今年计划脱贫34户118人。  

扶贫手册  

  为精准帮扶、尽快脱贫、防止返贫,村里已经形成了产业、就业“两业”共同推进,光伏、种茶、旅游“三条腿”走路的扶贫模式。  

  如今,山坳里的花石乡集成式光伏扶贫网架式电站年均发电收益约28万元,村民每家每年可收入3000元左右;  

光伏发电站  

  2016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建了大型茶厂,引导村民以茶园入股。没有茶园的贫困户可以在采茶期间签订40天的用工协议,光采茶就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根据贫困户的特点,引导他们发展养殖,每年只要农户可以卖到7000元,村里就给予3000元的奖励作为补助;  

  推门可见青山绿水,犹如世外桃源的大湾村,有着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总书记的到访让昔日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山村声名鹊起,“几乎每天都有山外的游客追寻总书记的脚步来到这里”。一年多来,全村8764米水泥路的铺设,不光让家家户户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尴尬,也让山外的游客可以开车进山。

  

村里的水泥路  

  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让村里在33栋易地搬迁扶贫点的新房里也做起了“文章”。每家拿出一间房,租给旅游企业做“家庭旅馆”,装修由企业负责,一旦有了收益,企业和贫困户各分一半。  

  政府帮忙出主意想办法,形式多样的帮扶政策逐一落地,让汪能保老两口信心十足,“ 保证明年一定能脱贫。”  

  一年多前总书记的到访,犹如一阵春风吹进了老区人民心坎里。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干群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昔日清贫的山村已脱胎换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