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大同区5万农民借“网”生财巧致富 每年直接或间接增收1.5亿

06.01.2017  00:03

  本网讯(赵敏黾) 深冬时节,寒气袭人。在大同区大同镇物联网园区,棚室户张国庆一大早来到自家的蔬菜温室。他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大棚上方的保温被徐徐上卷,阳光斜射进大棚,挂满露珠的黄瓜显得格外鲜嫩。

  在园区每个瓜果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果实间藏了很多带天线的仪器。“它们是负责监控温度、湿度、喷灌等系统的无线传感器。”大同镇副镇长刘建辉告诉记者,技术人员通过手机设定好适合瓜果蔬菜生长的各种环境指标后,利用物联网技术,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来。

  监控室内的大屏幕上,各种数字指标不停变换,显示着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数值,园区每个棚室内果蔬的生长状况尽收眼底。“通过屏幕我们就能看到哪儿缺水了、缺肥了。”张国庆用手机操控着温室大棚,手指一动,轻松掌握。

  大同镇物联网园区于2015年建成投产,是我市首家应用物联网系统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应用,该园区实现了“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管理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远程操作控制,原来十几个工人的工作,现在仅需1人轻点鼠标即可完成。

  如今在大同区,像张国庆一样通过网络种地、找信息、觅商机、了解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的农民越来越多。

  林源镇长林村农民高成富收完秋后,一有空就到村里的信息服务站上网查看相关农业信息,为明年备耕做准备。“从种田技巧、方法到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从种植技术、价格趋向到联系订单业务,足不出户就能把春耕市场摸清,这网络真给力。”他说。

  八井子乡良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良也是“网迷一族”,最近天天在网上浏览各地的蔬菜销售网站,了解市场行情,为今冬温室选择蔬菜种植品种做准备。“网上探市场,省钱又省时。去年,我上网查了不少资料,了解到盆景菜行情看好,就在棚室园区试种了4栋。”宋良告诉记者,他们去年10月引进国内、国外的高钙养心菜10余个品种,进行盆栽。去年11月开售至今,每天都能卖出70多盆,每盆菜能卖到35元,每栋收益达6万元。

  先是上网摆摊,然后轻点鼠标把自己培育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已成为大同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

  老山头乡农民王艳玲,回乡后成立了黑龙江省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依托公司下属的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户进行统一种植,最后由公司对全部农产品进行收购,统一加工包装,统一进入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通过网络,我们每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3000万元。”王艳玲说。

  近几年,随着政府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很多农民足不出户就把农业大势“点击”到眼前、抓在手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同区有近5万农民通过网络买卖农资、查信息、学技术和了解惠农政策,每年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助农增收近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