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处室制:行政体制改革的冰城创新

07.03.2016  15:23

  “自我革命”需要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创新。

  创新实施“专员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职能设置“模块化”,推进政府“精准瘦身”;行政审批“三集中”,落靠“权责清单”——哈尔滨“大处室”改革以创新为推动力,平顺推进,亮点纷呈。

  2月29日,市政府工作部门综合设置内设机构改革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面对首批241名参加培训的处长和专员,作了一场深入浅出的专题辅导讲座。

  宋希斌指出,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不断催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新常态需要新动能,新举措带来新气象。

  面对新常态的经济下行压力,哈尔滨以“大处室”改革为“先手棋”,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机制创新常态化,努力打造精干、高效、廉洁、创新政府。

  创立“专员制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通过设立督查专员,我们不仅保证了‘大处室’改革的顺利进行,更强化了项目建设的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可谓一举数得。”市发改委主任王铁立说。

  设置正处长实职的专员职位是此次“大处室”改革的创新和亮点。38个部门和单位在精简处室的同时,设置专员192职。在“大处室”改革中,哈尔滨市充分考虑了干部安置问题,经过反复与省编办沟通协调,实行了部门编制总量不动、处级领导职数不减、干部职级待遇不降的“三不变”政策,消除干部后顾之忧,减少改革阻力,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设立了正处级专员,这既是我们在干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举措。”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璞说,“此举不仅消除了干部后顾之忧,也减少了改革阻力,确保了干部思想稳定、改革平稳推进,至今全市各部门没有发生一起因干部职位调整引发的矛盾事件。

  据悉,专员的职责任务明确为三个方面: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推进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评估、督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总体设计,路径选择的谋划、研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检查、督导。

  市发改委在推进“大处室”改革过程中,减少内设机构9个,精简比例为30%,处室平均人数由改革前7.2名提升至10.3名。同时,设立督查专员13职,探索形成了督查专员“1+X”工作模式。

  “1+X”工作模式明确了每个督查专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1”即重大项目稽查,视工作需要,督查专员全员参加或相应参与;“X”即按照督查专员承担的对本部门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调研和指导,协调推进三次产业、要素保障、价费管理、经济体制改革、新区建设推进等重点专项业务等工作,或依托原处室协助做好新任处长的“传、帮、带”工作。

  “‘1+X’工作模式使督查专员承担的任务更具体,做到‘人尽其才、人岗相宜’,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王铁立说,“通过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督查专员的工作热情。比如,石墨烯产业园政策梳理及园区规划、哈尔滨新区产业基金和对俄产业基金的前期推进、临空经济区实施方案报批、哈长城市群规划报批等工作,都明确由督查专员‘一对一’负责衔接,取得了明显成效。

  职能“模块化

  推进政府“精准瘦身

  “大处室”改革的核心是理顺职能关系,变因人设事为以职能定岗,做到人随事走,编随人动,实现机构设置“扁平化”。

  哈市在“大处室”改革中,创造性提出职能设置“模块化”。即将部门内设的办公、财务、审计、人事、法制及党务机构设置为内部综合管理职能模块;将业务机构按工作性质、类别、范围等设置若干业务管理职能模块。通过重构内设机构权责事项、人员编制配置关系,促进横向处室间、纵向层级间及机关、事业单位之间职能结构、事权关系的整体优化。

  市建委作为城乡建设的行业主管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列项达339项。“大处室”改革中,他们对权责清单进行了重新梳理、归纳,设立了内部综合、建筑行业监管、城市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地震监测防御五个模块,形成了条块清晰、权责统一、衔接有序、工作高效的新格局。

  根据确认的法定职能,着眼今后城市建设发展的布局走向,市建委撤销项目融资处、行业产业指导处等4个处室;合并基础设施处、前期处、建筑工程处、工程技术处,成立重点工程协调推进常设处室,实现了“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转变;将建筑管理处转为建筑业管理处,将计划财务处转为统筹发展处,突出了大统筹、大服务、大协调的职能作用;成立了城市管线统筹管理办公室,为落实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海绵城市改造提供了组织保障;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处加挂了市住宅产业化管理办公室牌子,夯实了建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基础。

  “改革后的处室,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新常态下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市建委主任李亚强说,“‘大处室’改革,完成了建委内部的整合重构、自我修复,实现了理气舒筋、通络化瘀的功效,带来了人心向上、目标一致、崇贤尚能、良性竞争的可喜局面,大家的信心更强了,干劲更足了。”

  职能设置“模块化”实现了政府的“精准瘦身”,一线工作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扁平化政府管理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人社局将原机关内部管理处室由10个减少到5个,20多名精干力量被充实到人才服务、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一线;市民政局整合救灾救济与社会救助职责,履职重心转向强化救灾和社会救助的事中事后监管,构建起新的救灾和社会救助工作体制;市商务局围绕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大通道和综合保税区建设,重新组建了丝路带项目促进处和电子商务处,使机构设置更适应发展需要;人员配置更加优化。

  审批“三集中

  落靠“权责清单

  随着新落成的“市民大厦”即将投用,哈尔滨行政审批服务运行模式也随着“大处室”改革的深入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哈尔滨“大处室”改革以与推行“权责清单”制度联动为改革路径,提出行政审批服务“三集中”的新模式。此举将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提升审批效率。

  “三集中”模式内容为:对部门已设立行政审批办公室的,将部门所有分散在各业务处室的审批服务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成建制进驻“市民大厦”,并向一个“审批窗口”集中;审批服务事项向网上办事大厅集中。

  “这意味着审批与监管职能的厘清。”王璞说,“大处室”改革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审批与监管“两权”分离制度,真正做到审批处室集中审批、监管处室专司监管。

  哈市提出,今后,凡是行政审批办公室都要做到“六有”标准,即有明确职能、有事项目录、有充分授权、有配套制度、有专用印章、有精干人员,确保审批服务工作规范有序、运转高效;凡是涉及审批事项都必须由一个处室审批、一个分管领导负责,坚决杜绝多头管理、重复审批的事情发生。

  同时,市政府要求结合“大处室”改革全面落实“权责清单”。把政府部门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所确定的事权和责任,认真细致地分解落实到具体处室和人员岗位。特别是对新组建的处室,都要制定“权责一览表”,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真正使“权责清单”落地扎根,让责任如影随形,问责有据可依,“板子”打到实处。

  改革没有休止符、改善环境永远在路上。

  “面对新一轮区域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哈尔滨慢不得、等不起,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去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就会彻底失去机会。”宋希斌说,“要通过不断转观念、转作风、转职能、优服务,持续打造优良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简政放权的改革红利得到充分释放,为哈尔滨的加速崛起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把“大处室”改革成果落到实处

  本报评论员

  日前,我市实施政府综合设置内设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38个部门减少内设处室155个,平均精简比例达到28.13%。这一阶段性成果是我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塑造高效务实政府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处室”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市正处于振兴发展的攻坚阶段,“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任务繁重,问题复杂。而各部门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政府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通过这次“大处室”改革,我市扁平化政府管理格局正在逐渐形成,这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为企业和群众服务,更好地激发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每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重组与分配,这次“大处室”改革是政府自我削权自我完善的结果,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有些人在这项工作中热情不高、行动不快、推进不力,就是因为手中的权力不愿放、肩上的责任不愿担,事前审批抢着管、事后监管推着干,给改革造成阻力和障碍。说到底,这些人还是没有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分清楚,没有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搞明白。其实,“大处室”改革是政府行政职能的一次极大强化,能够使工作机制得到完善,服务效能得到提升,人员配置得到优化。通过这次改革,有的同志走上新的领导岗位,信心更强干劲更足,谋事干事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有的同志从原领导岗位走上督查员岗位,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集中精力在重点课题中攻坚克难,同样激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这说明,“大处室”改革真正能够做到自我修复,通络化瘀,凝聚合力,促进发展。

  虽然我市“大处室”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但巩固成果更加任重道远。如果政府工作人员不尽快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仍按老规矩办事,仍按老套路出牌,那么我们的改革成果将毁于一旦。因此,各部门下一步要真正围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与改革相适应的工作制度,从而把改革成果落到实处,确保改革不走过场、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