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速大幅下滑到阶段性“筑底”——民间投资走势观察

04.03.2017  17:37

  1至2月同比增长6.9%,1至3月增长5.7%……1至8月增长2.1%,2016年,民间投资增速从上一年10%以上的增长平台逐步滑落。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9月。民间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将全年增速水平拉升至3.2%,业界普遍认为已实现阶段性“筑底”。

  过去一年民间投资先降后稳的原因何在?未来如何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出席全国两会的不少代表委员对此发表了见解。

  解决需求不足,扭转民资“挤出效应

  2016年底,浙江台州,一条长269公里、总投资449亿元的高铁项目开工,其作为中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令人瞩目。

  杭绍台高铁由民营资本、中国铁路总公司、浙江省交通集团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其中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资本占51%。

  “刚确认复星集团牵头这个项目,就有很多民营企业表示希望参与。”全国政协委员、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说。

  杭绍台高铁并非个案。廊涿城际铁路作为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民企华夏幸福基业为社会投资人,资本金占比60%。

  “明确民营企业绝对控股,能有效解决‘玻璃门’问题,有助于确保民营企业真正能参与、能投资;有助于在项目中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管理、运营优势,推动项目更好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说。

  近年来,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配售电等领域逐步向民资开放,激发了民间投资热情。然而现实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真正破除困扰民资多年的市场准入难题,仍在路上。

  “国际市场疲软出口不振,国内产能过剩挤压实体投资回报率,公共投资‘挤出效应’显现等,这些因素是去年民间投资增速一度下滑的重要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说。

  他建议,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消除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设置的各类门槛;引导扶持民资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十三五’重大项目和地方规划的重点项目,有条件的都要创新机制,鼓励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并保护

  其合法权益。”

  遏制成本上升,“组合拳”为民资减负

  “全国两会前,我走访了很多企业,发现经营普遍向好,特别是很多物流企业,春节一过就开工,而且业务量都增加了。”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持续发力,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过剩产能退出腾出市场空间,企业效益好转及减税降费让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增强。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计,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2016年我国降低企业成本1万亿元左右。其中,全面推进“营改增”为企业减负约5000亿元,涉企收费减负560亿元,企业用能成本减少约2000亿元,前11个月利息负担减少787亿元,物流成本降低350亿元左右,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下降。

  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显示,去年四季度,在2.3万家受益各类优惠政策的企业中,受益减税降费政策的企业比例在40%以上。在调查收到的逾万条建议中,有近八成涉及减税降费。

  “企业的土地、资金等要素成本较高。”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建议,要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出台降低企业成本普惠性政策。“企业成本减轻,将拉动更多有效投资,改善企业盈利,进而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一举多得。

  继续提振信心,扫清民资发展障碍

  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让民营企业家备受鼓舞。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说,“”“”新型政商关系提出一年来,出现一些新气象。“企业发展有了魂,越来越多企业家明白,企业成功靠市场、靠科技、靠创新、靠管理、靠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而不是靠关系。

  “从‘亲’‘清’政商关系,到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民营企业吃了‘定心丸’。”全国政协委员、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说,“希望尽快出台产权保护实施细则,让企业家安心、放心、顺心,专注于打造百年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发展实体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当前,民营经济正经历转型期。”郭广昌说,国家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扫清民营经济发展障碍,有利于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传化集团去年抓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遇,投资上百亿元建设公路港,实现超过30%的投资增长率。“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投资的信心更坚定。”徐冠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