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中国农科院推出大豆绿色高效技术——科技发力优质国产大豆回来了

22.09.2016  10:03

  初秋时节,黑龙江省黑河市建设农场种植的22万亩大豆成熟了。饱满的金色豆荚挂满枝头,似乎在向人们诉说丰收的喜悦。

  “再过几天,大豆就能收获了。原以为今年伏旱严重,会减产,可没想到,又是个丰收年。这可多亏了专家提供的集成技术啊!”9月12日,在黑河举行的全国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上,建设农场生产科科长蔡晓详兴奋地对记者说。

  2016年,中国农科院牵头组织开展大豆绿色高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我国东北6个县市和安徽宿州等7个地区示范集成大豆生产核心技术。作为试点之一的建设农场,大豆增产增效成果显著,经专家实测,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19.79公斤,创下了同纬度地区国际先进水平,由此也让人们看到了国产大豆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国产大豆迎来机遇,农民呼唤全新技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也是中国的骄傲。然而近50年来,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却持续下降。上世纪50年代末,大豆种植面积曾达到1.9亿多亩,2005年为1.4亿多亩,但到了2015年,大豆面积仅为9756万亩。与之相对应,我国大豆的进口量达到8169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

  “国产大豆面积的下滑,一方面受种植效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外进口大豆的冲击不无关系。”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寰认为,正是比较效益、单产潜力、市场价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大豆的发展。他认为,国产大豆应该调整定位,走优质食用路线,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

  如今,国产大豆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2016年,农业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要求我国东北地区适当缩减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大豆。为此,特地印发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积增加到1.4亿亩。在政策的指引下,今年国产大豆的面积开始逐步增加。仅以建设农场为例,去年,农场31万亩土地,还是玉米和大豆各占一半,今年,大豆的种植面积就已经扩大到了22万亩。

  然而,真正要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让农民愿意种,必须要提升大豆的竞争力,解决制约大豆高产的技术难题。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勇胜现代农机合作社今年种了4500亩大豆,合作社理事长杨永和就表达了这样的希望:“前些年我们都种玉米,现在改种大豆,技术都生疏了。我们迫切需要最新的适合合作社的大豆种植技术。

  “国产大豆产量和种植效益的提高必须要靠科技,它直接决定农民的种植意向和种植结构格局,也是我们大豆产业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项目负责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感慨道。

  全产业链科学布局,绿色技术增产增效

  为早日破解国产大豆生产的技术瓶颈,农业科学家付出了长期努力。从2008年起,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便开始了科研攻关,经过多学科协作,提出了针对不同生产地区的绿色增产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中国农科院牵头开展的“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模式”成功推广到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

  “针对东北地区的生产条件,我们的项目一共集成了优质食用大豆新品种、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深松浅翻蓄水保墒、信息化精准生产、减量增效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除草剂安全施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大豆品质评价与食品加工等9项新技术。”据韩天富介绍,这9项技术以优质食用大豆为产品目标,以粮豆轮作为基本种植制度,通过信息化、标准化大机械作业提高技术到位率,通过减肥减药和质量全程监控保证大豆品质。技术几乎涵盖了大豆从种到收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

  那么,集成技术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在建设农场的8000亩示范地里,经测产,大豆平均亩产达到219.79公斤,这一产量比常规种植高出了60.6公斤,增产27.6%,比常规种植每亩增收242.4元。此外,集成技术还注重突出“绿色”,不仅提高水肥利用率,也提升了土壤的有机质。仅以大豆玉米轮作倒茬技术为例,就能提高水肥利用率13个百分点,同时,作为固氮作物,轮作倒茬制度的实施还能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在120公斤左右,而美国平均单产为214公斤。此次建设农场示范方上的大豆产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国大豆的平均产量。

  “今年东北地区遭遇了重大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示范方还能实现大豆亩产超200公斤的高产,充分展现了科技的力量,证明了大豆绿色技术模式在增产增效上的潜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对技术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一旦技术到位,国产大豆的潜力十分巨大。

  技术模式可复制推广,科研攻关还将给力

  看到建设农场示范方里的大豆产量这么高,杨永和显得异常兴奋。受旱灾影响,他的合作社今年大豆亩产115公斤,比示范方的少了足足100公斤。“我们需要适合北纬49度,第四~第六积温带的高产种子,更缺少种大豆的先进技术,专家的绿色集成技术来得真是太及时了!我一定要把它带回去!”杨永和对记者说。

  作为大豆的主产区,黑河市包括杨永和在内的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与韩天富所在的项目团队达成了合作意向,明年,将全面推广东北大豆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

  “我们的绿色模式适合规模化的经营和种植,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小农户可能实现不了,比如全程机械化,比如轮作倒茬等等,要实现高产高效,技术必须到位,一环扣一环,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更适合应用这些绿色模式。”韩天富认为,尽管技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但还是要看具体的生产条件。“未来,我们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国产大豆科技创新,潘文博认为,大豆科技创新应该要有针对性,要实现提产量、提品质、降成本,只有高产才能摊薄成本,只有优质,才有价格优势和竞争力。同时,技术模式要有可复制性和可持续性,要把示范方里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要把技术模式推广出去,让更多农民愿意种国产大豆。此外,他认为,技术创新还要有前瞻性,专家们还应考虑20年后需要国内什么大豆、什么技术,提前做好技术储备。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也对大豆绿色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国家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时期,建立东北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对于提高大豆生产力,发挥大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希望,未来,科研团队要旗帜鲜明地加大对食用大豆的科研支持力度,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对食用大豆可能面临的问题提早布局、加快研究,全力支撑未来食用大豆产业的发展,实现大豆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