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回游引领渔业繁荣
晾晒大马哈鱼 |
捕捞作业 |
渔船竞发 |
2014年对于抚远的渔民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2013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损失惨重的渔民重拾信心,准备今年大干一场。然而,马哈鱼却和渔民开了个“玩笑”,每年9月10日左右,大马哈鱼就会成群结对回游故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今年却迟迟未见他们“回家”。9月20日早,在众人的祈盼中,大马哈鱼终于浮出水面。据抚远水产部门介绍,大马哈鱼是产卵性回游鱼,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出生,在太平洋北部的白令海峡一带成长,长成后回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产卵生子。由于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今年大马哈鱼进入乌苏里江流域的时间比以往推迟了10天左右。
鲑鱼期的延后并未消磨掉渔民的热情。在抚远县通江口滩地,鲑鱼期渔业生产场面井然有序又不失为壮观,渔民自觉排队下江打鱼,捕捞上来的一尾尾大马哈鱼在乌苏里江畔堆积成了“小山”。渔民红黑的脸庞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一幅“船儿满江鱼满仓”的画卷映入人们的眼帘。
鱼品市场更是一片繁忙景象,新鲜的大马哈鱼唱起了“主角”。每家鱼品销售点门前,都摆放着七八十尾新鲜的大马哈鱼;鱼品加工厂也忙碌起来,晾晒的马哈鱼制品临街吊挂,各种马哈鱼制品新鲜出炉,吸引不少市民及外地游客驻足观看、询价购买。
抚远县渔业的繁荣得益于抚远县委、县政府多年以来的规范管理,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的结果。据抚远县水产局负责人介绍,抚远县自然水域捕捞量在渔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依靠扩大水产养殖面积,走特色渔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今后抚远渔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目前,抚远县水产养殖水域面积从1978年的400亩增加到2013年的3600亩,产量由过去的20吨增加到现在的600吨,这个数据在今后还将逐年增加,抚远县的渔业复兴之路将越走越宽。
抚远县坚定不移地走“以养代捕,捕养结合”的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大马哈鱼作为一种经济鱼类是抚远县水产行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繁育及放流工作一直受到抚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筹集资金用于大马哈鱼、鲟鳇鱼等珍稀鱼种的科研、人工孵化、繁育、养殖和放流工作,并通过减少捕捞船只、取缔非法捕捞作业等措施涵养渔业资源,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放流工作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先进行鱼苗孵化,经过放流站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到次年5月份左右,鱼苗体长约7至8厘米,达到人工放流标准,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抚远江段投放。自1988年成立放流站,每年的大马哈鱼投放量在100~200万尾。伴随着2014年首批200万尾大马哈鱼苗放流至黑龙江中,已经连续25年累计向黑龙江、乌苏里江抚远流域进行大马哈鱼增殖放流2000余万尾、鲟鳇鱼苗800万尾,加上其它鱼种鱼苗共计6亿尾,使这些珍稀鱼种得到繁衍生息,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核心提示
抚远县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和绿色食品之乡,以盛产鲟鱼、鳇鱼、大马哈鱼、“三花五罗”等名优特鱼而闻名遐迩,鱼类品种有21科105种。因鱼而兴的抚远县拥有“中国鲟鳇鱼之乡”,“中国大马哈鱼之乡”等诸多头衔,20世纪90年代曾创下年捕捞量2540吨的惊人记录。然而,因为连年过度捕捞,一度让这个名甲天下的淡水鱼之都冠冕失色。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抚远县积极调整渔业经济发展思路,采取“以养代补”、“捕养结合”、“封江育鱼”以及人工增殖放流等有效措施,通过大力实施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产业结构多样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捕养加销一体化的特色渔业新格局,成功实现了渔业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获取丰硕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祝司军 特约记者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