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平湖底发现三大古迹群周边分散一些村落
考古设备下水
水底探测信息
巷弄宅院,水口古树,街村里外石板道……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千年古城就在太平湖下沉睡。10月11日起,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为期20天的太平湖水下考古,再度唤醒历史的记忆。
计划:潜水队员拜访古城
上世纪70年代,由于陈村水库建设,附近古镇、古城、古村被淹没。40多年之后,当一些徽州古村落消逝,烟波浩渺的太平湖下还保存了多少徽州古建筑?
据了解,这次水下考古调查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实施,是一次内陆水域水下考古项目,为期20天,分为水下声呐探测和潜水员下水考古两个部分,为今后的文物保护规划提供素材和依据。
按照计划,前5天基本为水面探测,通过物理扫测了解水下遗址和文化遗存的基本轮廓,然后考古队员将潜到水下实地探摸。
探测:湖底有三大古迹群
10月11日上午,太平湖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开始。
当天天气很好,太平湖面水波不兴,考古队的作业船虽然是一艘普通游船,但专业考古设备一个都不少。
考古队员们将设备一一搬入作业船,并进行安装,将声呐探测设备一端固定在船身,另一端放入水下,船开动后,探测到的信息通过电缆传输至作业船的电脑上供专家研究。
记者注意到,随着作业船的运行,一排电脑上的图像不停变化。专家介绍,一些不规则的曲线和形状,有的是山脉,有的是建筑。
太平湖水下考古队领队张辉称,水下主要有三个比较大的古迹群,一个是广阳古城,一个是龙门古镇,还有一个就是秧溪街,以这三处为中心,周边也分散了一些村落,类似现在的自然庄的分布布局。
据悉,这些古迹基本都位于太平湖水面以下15~28米。
揭秘:古城应是原汁原味
黄山市黄山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陈朝曙说,太平湖水下主要包括广阳城、秧溪街、龙门街、广阳桥等。
广阳古城有完整的城墙,特别是明嘉庆年间修得比较完整,到了清朝又加固了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条西门大街,为古板路面。还有一些古建筑,也是徽派建筑风格。
秧溪街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条集贸商业街,街道宽4米,长里许。东西走向,一色青石板路面,分上街头、中街、下街三段,街两边排列着四五十家店铺,间有亭台楼阁、小憩凉棚,在西边上街头,引秧溪河三道堰之水,居民依溪而居,构成一条水街,别有江南小镇古朴韵味。龙门街呈回字形,青色石板路面,唐代设为县治过,一度非常繁华。
现在太平湖位置属于青弋江流域的上游,当时两岸有不少古镇,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淹没。太平湖水下的古城墙以及古建筑保存的情况如何,水下文物的分布情况,都需要考古队员逐一勘测。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古城镇村落的布局,没有受到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基本保留明清时期的特征。
老人记忆:古城很小,衙门打屁股都听得见
当地专家和老人对广阳古城仍记忆犹新,他们说,古城应在太平湖水面最广阔的去处。北有陵阳山和琉璃岭关,东西两端崇山峻岭,中间是广阳和秧溪,天然粮仓。
老人说,古城很小,“衙门打屁股,四处听得见”。
女人说,“一家炒辣椒,全镇人打喷嚏。”
本土作家张辰保是淹没前的古城原住民,老家在龙门古镇的龙门渡边。淹没前,他和小伙伴常在数百米长的石板街玩耍。街两侧,都是明清古民居和商铺。
“老宅门前有株桂花树,几人才能合抱。开花时,整条街的花香,采花时,桂花下雨一样落身上。大晒场晒桂花,满地的金黄直晃人眼。”明清时期,广阳和龙门是黄金水道和商埠码头,舟船如梭、商贾云集。李白曾到龙门渡,对龙门、东亭、陵阳大加称赞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