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中的“龙江奇迹”

09.10.2016  14:39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60年间哈工大与中国航天携手共进

 

哈工大牵头自主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王若维摄 

 

  刘培香 闫明星 黑龙江日报记者衣春翔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诞生。经过60年发展,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向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行。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60年里,龙江从未缺席,而在我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是一直与中国航天始终携手共进。从航空工程系正式组建到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建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

“紫丁香二号”一飞冲天。冯健摄

  8日,哈工大师生共同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发展60周年。回望一甲子,哈工大与中国航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了解,从1956年开始,哈工大就开始着手建立与航天事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电表与电测技术、数学及计算仪器、自动控制等新技术专业。1959年3月4日,哈工大航空工程系举行成立大会,随后哈工大还陆续扩建和新建了自动控制及无线电系、工程物理系、工程数理力学系等与航天工程有关的一批尖端专业,为培养我国航天人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87年,哈工大航天学院成立,成为我国高校中首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哈工大已形成了多个学院、多个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哈工大已累计为航天领域输送了几万名学子,仅“十二五”期间,哈工大就向航天领域输送2000余名优秀毕业生。

 

航天员地面失重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王若维摄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嫦娥探月,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赢得的荣誉,缘于多年来立足航天、服务航天的历史,也缘于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的攻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哈工大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研究工作,5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载人航天的各个领域。哈工大及其科研团队、科研工作者分别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成为惟一同时获得这3个奖项的高校。探月工程同样凝聚了哈工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在“嫦娥三号”任务中,哈工大研制的月地转移机构、月面机械臂等多项关键技术和装备得到应用。邓宗全教授作为探测器设计论证专家组副组长和副总设计师单位负责人,全程参与了“嫦娥三号”工程总体设计论证、探测器系统设计与质量评估。

哈工大师生协同攻关纳卫星。冯健摄

  同时,哈工大微特电机与控制研究所、金属橡胶技术研究所也承担了嫦娥三号相关技术的研究。

庆祝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冯健摄

  km6的成功,为神舟签发“通行证”;焊接,为返回舱“整容”;容错计算机,为神舟安装“大脑”;水升华器,打造安全航天服;空间对接机构热真空试验台,营造太空“牵手”环境……多年来,哈工大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已逐步形成了航天科研特色——以发展关键技术为推动,以承担重大任务为目标,技术研制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承接大型尖端工程项目。在仿真、新材料、计算机及共性软件、先进制造、有效载荷等16个跨行业领域,以及具有明显航天特色的卫星技术、制导与控制、发动机、航天工艺等8个行业领域的立项和经费,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近年来,哈工大完成一批我国首次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重大核心任务,以小卫星、空间机械臂、激光通信、激光遥感、新体制雷达等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哈工大已发展成为我国新概念航天器及有效载荷的创新研发基地。目前,哈工大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航天尖端技术研究基地,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与航天工程应用研究兼顾,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学科布局,凝练成了立足航天、民用通用的科技创新方向。

 

神舟号飞船正准备进入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做实验。王若维摄

  哈工大还面向航天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其中,2015年9月,哈工大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批复,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唯一的、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式落户龙江。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