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发酵池+太阳能温室 寒地秸秆沼气工程新样板

23.05.2015  14:29

  记者张桂英

  近年来,伴随农村清洁能源的快步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高,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备受关注,许多农区都大胆探索,一些大型沼气工程项目纷纷建起。然而,由于地处高寒,必须依靠人为增温满足秸秆气化发酵的温度需求,致使我省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一直受制于成本高和运行不稳的双重挑战。不过,日前记者在兴凯湖畔的密山市黑台镇良种场,却见识到了一个特别的寒地秸秆沼气工程,以其独特的建设方式和运行工艺,书写着寒地秸秆沼气工程的新篇章——

  寒地秸秆沼气工程新样板

  初夏时节,连日的阴雨令我省大多数地区日最高气温在10℃左右徘徊,在空旷的农村,人们甚至无法脱下冬衣,但在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兴凯湖畔的黑台镇良种场,一个占地1500平方米的硕大太阳能温室内,记者却意外感受到扑面的温暖。只见温室内管道纵横,六排1米见方的蓝色集气囊排列整齐,工作人员现场测温结果:集气囊池温37℃——这是沼气中温发酵最适宜的温度,产气率高,输出功率大。“做沼气的都知道,中温发酵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个季节这个温度是自然产生的,没有采取任何人为增温设施,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温室的主人、密山市为天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娄显林不无骄傲地说。

  这个特别的太阳能温室是为天新农业创建的5000立方米大型寒地秸秆沼气试验项目。与常规矗立在地表面的大型秸秆沼气项目不同,这里的沼气发生池是半卧地下的,外罩巨型太阳能温室。娄显林说,“正是这个独特之处,破解了制约我省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发展的成本高和运行不稳的双重难题,实现了节本增效的重大突破。”

  自2013年12月建成试运行,该秸秆沼气试验工程项目至今已平稳运行16个月。项目采用“地下池保温处理+太阳能温室+锅炉供热保温”的独创设计工艺,不仅实现了在东北地区冬季最寒冷气候条件下也可以全天候平稳运行的突破,还攻克了传统地上罐沼气工程太阳能利用率低的问题。为解决增温保温问题,传统的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多采用地上立罐向空中要容积,外做保温防护的设计工艺,厚厚的保温层虽然缓解了热量散失,但也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不得不常年增温补热,极大地增加了运行成本。

  曾担任中国沼气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的屠云璋在项目现场说:“这是一种节能型装置,通过温室,冬天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增温保温;通过地下池保温,以及沼液环流,可以减少很多的热量散失,在寒冷的冬季再配合锅炉加热,就可以完全解决寒冷冬季的高效运转了。”据测算,该寒地秸秆沼气试验项目的能量输出率高达85%左右,远远高于目前常用地上罐项目平均50%~60%的能量输出率,成本至少下降50%左右。

  秸秆能源产业链显雏形

  采访中娄显林告诉记者:“除了建设方式的革新,我们在物料投运的生产工艺上也采用了多个创新,其中仅自主研发的共用出料器,就可降低成本90%。自项目运行以来,我们每天都采集数据,至今16个月从未间断。数据表明,池溶产气率都在1.0以上,总容积5000立方米的沼气池,日产沼气5000立方米以上;沼气中甲烷的含量在57%~65%之间。”

  骄人的数据并不是娄显林追求的全部,为天新农业还有更高的发展目标。离开黑台镇良种场温暖的太阳能温室,娄显林带领记者来到位于八五一一农场的一片工地。只见空旷的大地上机器隆隆,两个超大型沼气工程已近完工——这里是为天新农业寒地沼气工程二期项目的建设现场。据介绍,这两个厌氧发酵池建成后,总容积达17000立方米,日产秸秆沼气近两万方。“这个规模才能支撑起绿色能源循环产业链的发展。”娄显林说,“同步建设的还有沼气净化提纯压缩车间、沼液净化池及沉淀塔、肥料车间、控制间及研发中心等。沼气通过净化提纯,就成了和天然气一样的清洁能源,不一样的是天然气是化石资源,不可再生,而沼气提纯的生物质天然气,不仅是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更科学有效地解决了秸秆的循环利用问题,对农区可持续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正因如此,为天新农业的秸秆沼气项目无论在密山市还是八五一一农场,都备受关注。密山市农业局能源办主任王志臣在接受采访时说:“密山现有耕地270万亩,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高达160万吨左右,有了为天新农业的成功范例,我们就可以大力推广寒地秸秆沼气项目了,秸秆变废为宝指日可待。”据介绍,为天新农业八五一一农场项目的二期工程达产后,年可处理秸秆8万吨、固液分离后畜禽粪便2万吨,年可生产生物天然气1600~1800万立方米,生产有机肥5万吨。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