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已故教师王克教授事迹
哈工大报讯(闫明星/文)6月27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师者王克》为题报道了哈工大(威海)学生“心目中最爱的好老师”、一生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的已故教师王克教授事迹。报道原文如下:
他是知名教授,在讲台上一站三十年,去世一年,学生仍在悲痛追思
师者王克
5月11日早上9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数学系12级硕士研究生像往年一样准时来到“讨论班”教室。他们列队肃立,向讲台行礼。
12级硕士生陈东东悲切地说:“今天是先生的忌日,我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陈东东口中的“先生”叫王克,是哈工大(威海)学生“心目中最爱的好老师”,我国数学领域著名学者,一生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去年5月11日,66岁的他,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教给学生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误人子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在深圳一家银行工作的12届数学系毕业生陈知文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王克的情景:“讲桌后是一个穿着有点寒酸的老人,微微有点驼背,说话时面带微笑。然而当他翻开手中的教材时,才显露出大师风范,晦涩的高等数学让他讲得那么妙趣横生。”
数学系的学生私下把这位德高望重、极富人格魅力的老教授尊称为“克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称呼在校园里流传开来,许多别的院系的同学也都知道,数学系有个学识渊博、课讲得特别好的“克爷”。
“克爷”1948年出生于上海。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却被“文革”彻底改变了命运。动乱中父亲被迫害致死,17岁的他被斥为“黑五类”,读完高二就被迫中断学业。
他插队到农村劳动了整整9年。1977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考入东北师大数学系,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留校任教。
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生导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王克潜心研究数学,兢兢业业地工作于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0年。
2004年,受其弟子、时任数学系主任丁效华之邀,王克来到哈工大(威海)数学系,为刚刚建立的数学系挑起了教学和研究的大梁。
王克虽然早就被评为教授,但他仍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数学分析”等基础课程。加上给研究生上课,他每周的工作量达到14学时。
2008年起,他在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提出要为本科生再上“微分几何”课程,因为他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现,“微分几何”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著作等身,很多课已经烂熟于心,但每次上课前,王克都会精心准备。他说:“学生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教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误人子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12级硕士研究生陈天睿说起王克的教学,深有感触:“老师备课、讲课的态度,远不止‘优秀’二字可以概括。做学生那么多年,我从没见过像王老师这样尽职尽责的老师。”
“数学分析”“微分几何”“常微分方程”等是数学系难度很大的课程,王克不仅将这几门课讲得细致,而且生动活泼。他既能在黑板上手写推导完美的公式,也能用软件将抽象难懂的图形具象化,还能用巧妙的比喻将数学概念诠释得通俗易懂。
除了课程表上列出的教学任务外,为研究生开设“讨论班”也是他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门没有任何报酬的课程,是王克主动给学生提供的“营养加餐”。
正因为这样,他的课常常吸引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旁听、讨论,就连许多硕士生、博士生和系里的年轻老师,也是他课上的常客。
“‘克爷’就是了不起,真是数学难题的‘克星’!”这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
“第一做好人,第二做好老师,第三做好学问,这三点的顺序不能变”
为师30年,王克培养了18名博士生、62名硕士生和难以计数的本科生。王克住院以后,数十名学生从外地赶来,为的就是能陪伴在他的病榻前尽一份弟子情。
这些学生中就有他的博士开门弟子、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猛。
1995年教育部在北大启动“2002青年科学数学家培训基地”,在王克的举荐下,范猛成为首批10名学员之一。2013年底,范猛在王克退休之际来威海看望,王克非常高兴,感慨道:“当老师的,有两件事最高兴,一是自己研究有成果,再一个就是培养出来好学生,看到学生在学术上超越自己。”
王克不仅在学业和科研上关心、指导学生,在生活上也如家长般关爱着大家。2004年,钟云娇等6名学生跟随王克从长春来到威海。“我们租房子时他帮我们踩点,考察地理位置、住宿条件,他点头我们才可以租。”
硕士毕业后,钟云娇留校任教,报到前,王克郑重地和她谈了一次话,像父亲一样要求她:第一做好人,第二做好老师,第三做好学问,这三点的顺序不能变。钟云娇说:“这三点已经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我将永远铭记。”
学生刘蒙回忆说:“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老师的名字原本在第一位,我的在第二位。老师看到后让我把名字顺序调换。时至今日,王克课题组所有论文的第一作者全部都是学生。”
王克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小语种研究生的数学课很少有人愿意指导,但王克却自告奋勇。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他亲自将英文材料翻译成汉语让学生阅读;无论学生来自哪个院校、无论基础如何,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只要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他都聚而教之、分类点拨指导。
从教三十载,王克用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与操守。他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一等奖、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来威海工作后,王克两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学生们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他对学生的负责态度随着时间递增,他的师德所有学生都清楚。所以,不论是柯西判别还是阿贝尔判别比较,王克老师都是同学们心中最爱的好老师!”
送别老师最后一刻,学生们同王克的儿子一样长跪不起
身为知名教授,王克对生活要求极为简单。一身运动服从长春穿到威海,一穿就是十几年,洗得发白了还不舍得扔。一辆“古董”级的自行车骑起来叮当乱响,可他还能骑着与年轻学子“飙车”。家里的装修至今都是10年前的样子,水泥地、简单的家具,唯一值钱的是他书房里的一摞摞书籍。
然而,王克对学生却非常大方,几十万元的科研经费几乎全部用在帮助学生搞课题、安排学生参加学术会上。
王克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遗嘱,他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工作和事业上。“王老师逝世前一天还站在讲台上,为数学系的本科生上课。”哈工大(威海)党委书记姜波哽咽着说。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留学的11级博士生张春梅还期待着与王克的重逢:“还有3个多月我就回国了,我是多么盼望回到学校,回去看看您和师母,聆听您的教导……”
“老师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就匆匆走了,他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他还有两本专著没有出版,还有一套教材没有修订完,还有几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没有毕业……”
学生李文学、刘蒙、吕敬亮等如今已是教授和博士,陪伴王克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从病床前陪护到处理后事,在送别老师的最后一刻,他们同老师的儿子一样,长跪不起。
就是从那一刻起,王老师的弟子们暗暗下了决心:“老师虽然走了,但他的为学为人,是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讨论班坚持下去,帮助老师完成未竟的事业。”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姚昌 于洪良 隗海燕)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6/27/content_438251.htm?div=-1
编辑:闫明星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