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之城”如何打造好
从2012年开始,江苏阜宁县开始评选“好人”。去年,该县又开展村、镇、县三级联动评选活动。今年6月,阜宁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阜宁县褒奖“好人”实施办法》,通过政治礼遇、经济激励、政策扶持、帮困济贫等46条举措,对拥有好人证的居民进行褒奖,决心要把阜宁打造成“好人之城”。(《中国青年报》8月5日)
为打造闻名省内外的道德高地,阜宁当局真是蛮拼的。以红头文件对“好人”进行奖励,全国只有阜宁一家;通过广告牌、宣传墙、电子屏幕、“好人”形象漫画和当地媒体,全天候、全覆盖对“好人”进行海量宣传,估计国内也少见。之所以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用阜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刚的话说是:“目的是强化‘好人’事迹宣传,展示‘好人’形象,让‘阜宁好人’风行于1400多平方公里的阜宁大地上。”
出发点无可厚非,收效如何呢?整个阜宁被“好人”形象所包围,但阜宁百姓似乎没多少人认得“阜宁好人”,好像评选“好人”这事与他们八竿子打不着似的。
举几则尴尬事实为证:在一面上写“凡人善举,德耀阜宁”的巨型宣传墙下无人驻足;提起“阜宁好人”,大多数人会回一句“啥”,转开脸聊别的;“好人?忙的要死喽,谁顾得上这个。”一名村民光着膀子在太阳底下铲着门口的土,他对面顺帆厂的老板郭建刚刚被评为“好人”;“啥好人,不知道哇!25元,到了。”这是一位出租车司机的答记者问;尤其滑稽的是,被评为“好人”的理发店老板娘徐海云,居然不知道两个季度会(她都参加)上推选的“好人”姓甚名谁,只说,“记不清楚了,应该推选了吧”。
真是辜负了阜宁当局打造“好人之城”的一番苦心,民众如此反应怎能不伤透执政官员的心?
阜宁县政府自2012年就开始打造“好人之城”的努力,可何以阜宁人不识“阜宁好人”?是“好人”不好呢,还是推选程序欠严格?抑或民间不认可官方制定的“好人”评选标准?这些固然值得反思,但更需要检讨反思的是以下几点:
其一,宣传方式。除了打算将从英国画来的形象漫画印在县城8趟公交车上有点创意外,其他宣传手段都沿袭了老一套,没有推陈出新,难以吸引民众的注意。
其二,“好人”不是宣传出来的。我不怀疑推选出来的“阜宁好人”名不副实,但希望单纯地通过宣传“好人”达到带动普通人也成为“好人”,也即“让‘阜宁好人’风行于1400多平方公里的阜宁大地上”,未免过于乐观。道德教化非一日之功,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往往不现实。
其三,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打造“好人之城”谈何容易?随着政府公信力下降,当下的老百姓很多成了“老不信”,他们对政府倡导和宣传的往往将信将疑,有的干脆不信,甚而从相反的角度去理解和评判。尤其是在宣传“好人”这点上,老百姓除了本能地怀疑被评上的“好人”是否货真价实,还会质疑所谓打造“好人之城”是不是官员的政绩工程。于是,他们不关心、不配合、不支持任何“造城”运动,自己该干嘛还是干嘛。
如此现实之下,官方一厢情愿地打造“好人之城”,着实不易。
我们要充分肯定阜宁政府的决心,也期待更多相应的举措和扎实的推进。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