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城里乡音浓
在哈巴罗夫斯克,由哈尔滨人经营的“北京酒店”备受欢迎。黑龙江日报记者陈贺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井洋 韩波 薛婧 陈贺
从哈尔滨市来到哈巴罗夫斯克市,时空转换过后并没有多少陌生感。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戴着“大辫子”的无轨电车,以及随处可见的充满浓郁俄罗斯风情的俄式建筑,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而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哈尔滨人,和操着地道哈尔滨普通话的俄罗斯翻译,更让人深感乡音情浓。透过纯正的哈尔滨乡音,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姐妹城市之间的亲密往来,也是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缩影。
经友人介绍,我们来到了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市中心的六十周年大街上的北京酒店,这家饭店的老板是一对来自哈尔滨的夫妇,王保林和马依娜。走进二楼的餐厅记者看到,12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可同时接纳四五百人用餐。负责打理饭店的经理乔女士也来自哈尔滨,已在这里工作生活7年,与店里的俄罗斯员工相处融洽。“依拉、娜塔莎、贝克、玛丽娜、莎吉拉等等,她们的名字都很好听,每个人的素质也挺高,说话做事很直接,和她们相处比较轻松,让人很愉快。”乔经理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北京饭店成立时是哈巴最大的中餐馆,饭店经营最好的时期是在2000年前后,每天自助餐部分要接待八九百人,零点部分也天天爆满。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卢布贬值的影响,饭店生意受到很大影响,但还能正常运转。乔经理告诉记者,俄罗斯人喜欢周末和家人或友人一起到饭店用餐,他们最喜欢吃的菜是菠萝咕咾肉、锅包肉、地三鲜、酥黄菜等。经乔经理一说,记者也注意到正在用餐的一位俄罗斯男士,虽然吃的是自助餐,但盘子里只装满了桔红色的菠萝咕咾肉,就像是一盘菠萝咕咾肉盖浇饭。
在北京酒店的大堂里有舞池音响等设备,乔经理告诉记者,周末时会有舞蹈表演,俄罗斯人休假时状态很放松,有的人会和领舞一起跳,还有的人会到台上唱歌。周末,饭店会经营到凌晨2时。与乔经理毫无障碍的交流,让记者感到很开心。乔经理却说,能畅快地用汉语交流,对她来说不是奢望,这不仅因为饭店里有10多名中国员工,而且每到旅游旺季,北京酒店也是中国旅游团用餐的主要地点之一。每年的7月到9月,是哈巴的旅游旺季,这期间,北京酒店几乎天天爆满。记者在北京酒店古香古色的包房中看到,墙上镜框里的照片是在人民大会堂拍摄的,马依娜两次参加“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如今,马依娜夫妇创办的远东国际联盟公司除北京酒店外,在哈巴罗夫斯克市还拥有北京传媒公司、远东联盟工程公司等,业务遍布海洋渔业开发、旅游、劳务输出等多个行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哈巴旅游的外国人中,中国游客最多,大约占总数的80%。不仅如此,常年在哈巴做生意的中国人也很多,哈巴的华人大市场就是代表。32岁的王双是五常市人,2002年开始到哈巴做小百货生意,小到针头线脑,大到电视机,他都卖过,当时生意不错,月收入能达万元人民币。2004年他又去新西伯利亚做了两年生意,收入也还不错。2006年他返回中国,2007年又回到哈巴,至今一直在华人大市场里做箱包生意。“华人大市场里大约有5万中国人,其中五分之三来自五常。”王双说,近几年受俄罗斯整体经济的影响,哈巴的生意比前几年清淡,但只要肯干,赚钱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除在大市场里卖箱包外,王双还额外兼职,为包车的旅游团开车,一天大约能赚300元人民币,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几乎天天有活,那时他月收入也能近万元人民币。
走在哈巴的街头,从身边经过的金发碧眼、鼻梁高挺、五官立体的俄罗斯美女和靓男让人赏心悦目。而在哈巴罗夫斯克市政府采访时,坐在副市长身边的俄罗斯帅小伙,以一口地道哈尔滨普通话进行翻译时,让记者感到亲切而好奇。采访结束后,记者专门采访了这位帅哥。原来,他叫爱迪,1996年出生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他的家就在道里区,小学就读于兆麟小学校,在76中学读完初中。“没参加中考”,大男孩说到这自己也笑了。那时,他的父母在哈尔滨做对俄贸易的生意,他在家说俄语,在学校说汉语。上高中时他随父母回到哈巴罗夫斯克,现在正在哈巴罗夫斯克国立经济与法律学院读大学三年级。
在中学时期,爱迪就开始为一些中俄贸易企业做翻译,近两年,哈巴罗夫斯克市政府也发现了他的才能,因此,在中俄政府间的往来交流中,爱迪也开始为政府的重要活动担当中文翻译。爱迪说,大学毕业后他想从事对外合作方面的工作。希望,将来在更多的中俄合作中看到爱迪的身影。
不论是哈尔滨人在哈巴罗夫斯克,还是曾经在哈尔滨生活学习的哈巴罗夫斯克人,都见证着这对友好城市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伙伴关系。
俄罗斯男孩爱迪
哈巴罗夫斯克副市长
中蒙俄三国多地大型实地采访之二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