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四的“百修老头”技能满点狂“吸粉”
庞维才摩挲几下,很快就找出两个洞。
庞维才自己写的毛笔字。
庞维才等着雨伞的主人来取伞。
学府东四道街和测绘路交口的街角,每天清晨停着一辆“暗藏玄机”的小电动车,车里密密麻麻的上千组零件整齐分放在小盒里,一排排填满车内空间。车身贴着几张用毛笔写的:修理拉锁、自行车、鞋、雨伞……它们的主人名叫庞维才,今年75岁了。每天清晨,他和它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将人们拿过来的自行车、伞等物品修缮如新。周边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和大学生都说“就没他搞不定的东西”,他们喊他“百修老头”,很多人觉得“过日子没他不行”。
“百修”14年
大学生赞他“技能满分”
“大爷,帮补个胎。”一个大学生推着辆崭新的自行车过来。
庞维才捏了下后胎,将自行车轻轻放倒。他单膝跪地,膝盖下垫了个磨破皮的自行车座。这是老人修车的“专用装备”,与他自制的修车凳拴在一起。他用螺丝刀沿车轮外胎一寸寸撬开与轮辋相连的部位,轻轻取出内胎,眯起眼,宽大的手来回摩挲,很快“揪”出两个小洞。
“知道这儿为啥有俩洞吗?昨儿有个教物理的老师来修车,我问他他都没答上来。”庞维才笑眯眯地跟大学生聊起来,“这些东西,书本都没有的。”
他拿出两块冷补贴,轻甩手腕,抹匀胶水,待半干未干之际迅速拍上,把轮胎摁进水槽里检查气泡,最后打气。老人干枯的双手抖得厉害,眼睛老花了,可凭借之前直击“患处”的“神手”,修补过程只用了不到10分钟。
由于长时间跪坐在地,庞维才起身时有些踉跄。他还不忘给大学生揭“谜底”:自行车胎碰撞到台阶时,轮辋两侧锋利的部位同时挤压脆弱的内胎,偶尔发生破洞,由于轮辋锋利面在两侧,所以洞自然也就有两个。
每天推来的自行车,一辆接一辆。这片居民区原本有过几个修车鞋的小铺,十几年过去,只剩下了庞维才。他的体力大不如前。“老头就是活儿细。”一旁等待修车的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我这车骑了30多年了,现在都是他给经管。我要换车,说啥不让我换……”
自行车、鞋、拉锁和雨伞是庞维才的“主业”。不过“业务”这几年“与时俱进”,拓展到周边几所高校大学生手里的钢笔、拉杆箱和高档皮包……不少大学生领教过“百修老头”的技艺,还发微博给他点赞:“技能满分,完全看不出修过的痕迹”。而无论孩子们的包值多少钱,只要能修好,老人一律只收三五块。
几年前,老人开始研究电动车,书看了十几本。现在这辆小电动车,就是他根据自学掌握的电路知识,亲手组装的。
书不离手
还跟留学生“尬文学”
庞维才的老家在河北沧州,他在那儿做了30多年的中学语文老师。退休后,跟老伴随儿子一家人来哈尔滨生活。东北异乡的养老生活实在枯燥,老人闲不住,四处遛弯,发现这儿跟老家不一样,“修东西的地儿”太少。
他从小喜欢“鼓捣”,家里从老钟表到半导体,都被他拆了个遍。“小时侯偷偷把大人的自行车拆开,再原样给装回去。”老人回忆童年,脸上漾起孩子样的笑,“家里缝纫机坏了好几次,都是我给修好的……”
退休教师庞维才决定“放飞自我”。他推着辆小车,开始在家附近帮邻居们修修自行车和雨伞。不到两年,他自己摸索出的手艺“尬”过一整条街的修理摊。有人听说学府四的“百修”老头,穿了大半个城市过来找。
人们服气的,主要还是“百修老头”有文化。庞维才的小车上贴满了苍劲有力的毛笔字,都是他自己写的。4年前,他贴了一首《学与练》小诗鼓励自己精进手艺,两年前又写下一篇《技态》自勉。他一张张贴在车里,记录下对手艺的体会。小车里还放着《陈毅诗词选》、《西湖诗词选》等文学书,没活儿的时候,庞维才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静静地读。
偶尔有来修东西的大学生,看到老人小板凳上翻开的书,有些感动,也送了几本过来。有个斯里兰卡的留学生过来修车,看到老人的毛笔字,觉得好奇,带着一群留学生过来跟老人聊古典文学,比拼背古诗,一来二去,成了“跨国忘年交”。
这是“百修老头”的幸福时刻。小车周围,孩子们常常坐在小板凳上,与庞维才围坐在一起。因为手艺,他被孩子们需要,他们又常常让他想起做教师的时光。“我们那个年代,家里穷,读书机会少,现在的孩子多好。”
他的小车里,始终放着一本厚厚的《中国教育史年鉴》。
零件“原创”
他用手艺对抗时光
很多学生想多给钱,都被庞维才拒绝了:“大爷又不缺钱,你看,儿女孝顺,我还有工资……”像无数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老人一样,庞维才只是闲不住。
学生们关于“百修老头”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曾给一个黑大俄语学院的学生修过车,得知那学生家境贫困,坚决不肯收钱;有个来问路的农民工,庞维才听说他身上钱不够,回不去老家,也不管人家说的是不是真的,硬往人家手里塞了几百块钱……他们更愿意叫他“耿直大爷”。
和这座城市里无数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一样,“耿直大爷”的百修小摊,与那段岁月紧紧相连。他修过的东西不计其数,有些其实没有再修的必要,可他终还是因为“舍不得”。那台小车里,很多零件都是他“自主研发”的。“现在的东西五花八门的。就说伞吧,多高级的都有,越来越复杂。坏了,修不了,只能扔。”庞维才用现成零件自制出各种“替代件”,用手艺对抗不断“升级”的雨伞制造技术。
他常常为了一把“完全废掉”的雨伞,费很大力气去修补。主人决定放弃了,他坚持留下对方电话号码,花了两个多星期研究明白,修得跟新的一样,兴奋地打电话让对方过来取。
对方终究没有来。
他的小车里,存放着30多把旧雨伞。都是修好的,有的放了快10年。这些年,庞维才的“百修车”从小三轮换成了电动车,车子也大修了几次……而那些伞,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