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深意
郭子轩文章中所写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成长的画面就在眼前。
我每次将大包小包的朋友家孩子穿小的衣服带回家,一件一件展示给孩子,他开心地和我一起挑选,还追问这是哪个小哥哥的衣服?他长得好看吗?我一直误认为孩子很享受穿百家衣呢。
郭子轩8岁时,我给朋友家的女儿买了一件“公主裙”,孩子满脸向往地问我:“妈妈,您什么时候也给我买件新衣服呢?”我突然意识到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诉求了,开始买各种我主观想象适合他的衣服。
偶尔带他去商场,他兴奋地在商场里跑着,看着,但一看价钱就告诉我,“妈妈,这衣服太贵了,咱不买了,还是穿小哥哥的衣服吧!”带他到世界各地旅游,他从来不乱要东西,总是饶有兴致地看,我问他是不是要买,他总是笑笑,摇摇头,默默走开。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追求物质的孩子。
郭子轩的确是不太爱惜衣服,他父亲总是拿着脏得一塌糊涂的衣服向我投诉,埋怨他走路不稳经常摔跤。原来他是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破坏,使自己不喜欢的衣服尽快从衣橱中消失。
郭子轩的那件风衣丢了,我一边翻遍家里的每个角落,一边追问他希望获得新的线索,他却一口咬定:“就是穿回家了,你们给我乱放的……”我必须认真地找丢失的衣服,给孩子树立一个爱惜东西的榜样。
郭子轩中计说出衣服的真实去向之后,我狠狠地打了他。纠结将近一周的“衣服去哪儿了”事件落下帷幕。
郭子轩的文章提醒我,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父母往往误认为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是明眼人,是掌控全局的人,其实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却用各种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是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自说自话。
这使我联想到一位中考仅仅得了436分(满分590分)的女孩,她母亲预约咨询时情绪几乎难以自控。女孩是一所市重点校的初三学生,上课蔫头耷脑,下课活灵活现,浑身散发着浮躁的气息。初三下学期,她的成绩在班里已经稳定在倒数第一了,在课上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母亲接受班主任的建议,在外面的教育机构报了强化集训班,有针对性地补习。结果中考分数比她离开学校前最后一次模拟考试490分低了50多分。
家长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花了巨额学费,却没有资格上高中的现实,气急败坏地将孩子带来见我。孩子气定神闲地告诉我,她非常喜欢去教育机构,一是满足妈妈“花钱”的心理,二是避免在家看妈妈的脸色,三是“调戏”家教老师享受老鼠耍猫的乐趣。我第一次听说学生“调戏”老师。她告诉我教育机构的老师为追求客户满意,持续“销卡”,基本不会发脾气。她告诉男老师自己笨,听不明白,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当老师急得面红耳赤、挥汗如雨时,姑娘惬意地告诉他,“我明白了,逗你玩呢!”这件事揭开孩子上了许多家教,但成绩没有什么起色的原因——上课外班是满足父母的内心需求。家长盲目给孩子报课外班的危害特别大,对于渴望学习的孩子,如果家教老师水平不高,不但不会提高孩子的成绩,反而给孩子一个暗示:我根本就不是学这个学科的“料”,从而彻底丧失信心;而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孩子来讲,上课外班就是放松、玩耍。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应该先接受心理辅导,判断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动机、态度,还是方法,然后再确认是否上补习班。
所以我建议,年轻父母们陪伴孩子成长时,要多多解读孩子外在表现之外的真正动机。
比如为什么会把衣服弄得如此脏?
尊重孩子的审美,每次给他买衣服要和他讨论一下,而不是主观地选择。
每一次剧烈冲突之后,家长要认真反思,改善方法,打孩子是避免孩子再次出现品行上的问题,而不是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据中国青年报)
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