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职业理想不容漠视
被称作高考填志愿另类指南的“千万别报体”蹿红网络: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垃圾处理场。(7月6日《中国青年报》)
“千万别报体”有恶搞和吐槽的成分,报考的莘莘学子千万别当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喜欢、不看好自己的专业,为什么当初还要选择报考这个专业?也许可以讲出许多,如被学校的宣传给忽悠了,专业需求市场饱和了,对报考专业没有很好地了解,等等。但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压根就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
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为了考试而考试。小学还有关于理想的豪言壮语,要当科学家、要当大官、要当解放军、要当作家……但是,一旦进入了初中,各种各样的职业理想几乎都变为单一的考试成绩和排名,今天我考多少分,明天我要考多少分,今天我考第几,明天我考第几,至于将来干什么工作,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管他呢!成绩是一切,一切为了成绩。
结果经过多年的考场厮杀,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合什么;在专业迷人眼的今天竟然不知道有什么专业;在面临很多选择的情况下竟然不知道如何选择和选择什么。最后,随大流,啥热门报啥,老师说啥就报啥,别人报啥咱报啥,结果很多人到大学以后发现,自己所学的并不适合自己。
现在有很多人对笔者说当初真不应该学文科,当初应该学什么,真是选错行了!想起在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把很多人的人格扭曲了,但起码他们还一直怀有当官的理想;而在今天的高考不仅把很多人的人格异化了,更可怕的连很多人的理想也被阉割了。
在美国,一些学校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职业日”。“职业日”那天,校方请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走进校园的有律师、拍卖师、营销员、消防队员、警察、运动员、作家等等。孩子们学到的并不是什么职业能赚多少钱,而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日”让孩子们看到世界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并非只有文理两色。
因此美国孩子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名目繁多,想当总统者有之,想开货车者有之,想当动物园饲养员者有之,想当家庭妇女连生四五个孩子者有之。在美国中学里,“职业兴趣分析”十分流行,学校帮助孩子在“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分析。
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这一天,家长们可以带年满6岁至16岁的孩子去上班,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职业,从小就体验到任何一个岗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家长则大不一样,他们早早就把孩子的未来设定好,甚至为了大人的理想,而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无情地抹杀。更让人遗憾的是,个别孩子对体力劳动、平凡劳动产生歧视,对勤劳诚实品质心生漠视,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空想,对不劳而获、轻轻松松发大财心生痴想,将投机心理及功利心理从小就扎根于心灵身处,这不得不让人反思。
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在绞尽脑汁提高孩子成绩的时候,千万不要要漠视孩子的职业理想。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
文/许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