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看家庭:30岁时我必须功成名就?

26.01.2016  19:02

  资料片

  正在读初三的鹿天明觉得,在学校,自己是流水线上的零部件,老师将他和周围同学生产成同样规格的产品。他实在是等不及了,如果30岁时不能功成名就,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思呢?

   千万不要动用孩子的“社交圈”

  鹿天明正在读初三,自从10月份不上学以来,一直待在家里“规划未来”。最初,父母担心孩子落下功课,成绩下降。接着孩子连续几周不上学,学校要求他办理休学手续,父母开始担心孩子难以接受留级生的身份。再后来,孩子直接就休学了,情绪也进一步恶化,时而慷慨陈词,时而悲观厌世,父母担心他就此辍学在家。

  从孩子第一天不上学开始,他们就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家人、朋友、同事、老师,反复和天明交流,但麻烦的是,天明太聪明了,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天明喜欢人物传记,大家投其所好,用帝王将相的传记作为沟通的“敲门砖”。但不久天明就明确告诉父母,如果再让这些人和他交流,他可就不留情面了……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再与任何人交流。

  父母辗转与我见面已经是转年的4月了,他们明确告诉我,孩子拒绝和一切人交流。无法直接面对面沟通,无疑给咨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更令我一筹莫展的是,家长基本无法完整地介绍孩子的具体情况。

  孩子不去上学之前发生了什么?父母不知道。

  天明从小就特别懂事,认真学习,尊重老师,一直是班长,经常回家追着父母炫耀自己被同学戏称为“副班主任”,班主任管不了的事情他都能摆平。既然他在学校这么顺风顺水,为什么突然不去学校了呢?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父母的工作都很忙碌,他们不能理解,专家不是说“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先成为这样的人吗?”所以,作为父母,他们十分注意言传身教,始终用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来感染孩子,要求孩子也像他们对待工作一样对待学习。

  自从孩子不去上学之后,夫妻俩检讨自己是不是在工作上表现出懈怠了?然后就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传递给孩子正能量。

  许多耳熟能详的教子名言,就是这样以讹传讹。在日常生活中,同样的一句话,不同心境的人根据自己内心诉求解读出不同的含义。“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事业心强的家长从中领悟到的是用全身心投入工作给孩子树立力争上游的榜样;智商高情商低的家长就告诉孩子“实力重于一切”,与人交流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其实这些只是父母内心诉求的一种投射,完全忽略了孩子要成长为“全面的人”这个客观现实。

  当孩子出现学业困难或者厌学情绪,父母要第一时间了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千万不要动用周围的亲朋好友,这些人都是孩子的“社交圈”,除了给孩子内心造成弱势感之外,很难给他切实的帮助。要么孩子就会产生低自尊,任何知情的人都可以用“当年不上学”来教导他,要么孩子就会拒绝与这些人交往,以免唤起内心的弱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