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黑土地” 护航“大粮仓”
——黑龙江气象为农服务剪影
俗话说:龙江熟,天下足。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在气象灾害多发的情况中实现连年丰收。那么,黑龙江气象服务农业生产的作用有多大?气象预报发挥的效益如何?据此,记者与大家共同分享产粮大省气象为农服务的精彩故事。
“原来都说气象是农业的‘哨兵’,现在应该说是‘守门神’,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气候预测对农业生产的计划安排至关重要。”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李世润如是说。
李世润的话可谓是真真切切。在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历史首次突破一千亿斤,而这背后离不开春播时期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测。2010年春播关键期,黑龙江省出现严重春涝,大机械无法进地播种。当年5月8日,气象部门预测到5月12日至17日将有一周的晴好天气并上报省政府,省政府连夜召开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春播工作;5月20日前,全省春耕结束,奠定了当年农业大丰收的基础。
产粮大县富锦市在2013年遇到春涝,按照正常播种进度,到当年5月31日,全县将有129万亩玉米不能播完。当时,气象部门作出判断,5月22日至28日,全市将以晴好天气为主,有利于大田抢播,但在28日夜间到30日间会出现一次较为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当地政府根据这一预报结论,引导农户抢抓农时、科学播种。据测算,由于这次准确预报,全市节省种子、人工费用等可达6.5亿元。
多年来,黑龙江省围绕需求,持之以恒地打造气象为农服务新模式。气象部门注重调整传统服务方式,强化上对下的指导;在关键农事季节,坚持向省领导“面对面”服务,省局领导带领技术人员至少每周一次、遇到“三性”天气随时向省领导汇报;气象为农服务逐步向农业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拓展。
“气象知识好用着呢!”
“粮都”富锦市副市长杜国力形象地把气象部门称为农业决策的“拐杖”。“大米之乡”五常市副市长杜泽春告诉记者,五常大米品质好和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稻米品种息息相关,离不开气象科技的帮助。
的确,从春季育苗到秋天收获,从对雨水的期盼到天气灾害的预防,每根稻苗的生长变化都和气象“晴雨表”分不开。
“气象知识好用着呢!”五常市民乐乡民乐村村民梁明辉说,以前农民要想知道天气,只能每天在家里蹲点看天气预报,现在只要看一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听听村里的广播,就都能了解了。其实,这些气象数据都来自田里伫立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站。
在富锦市长安镇长安村,农民朴明强种植了120亩水稻,他说:“科学种田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服务,别的不说,打农药之前我需要先看天气预报。每年的6月下旬是水稻潜叶蝇的高发季,需要打药预防,但如果遇上雨天就不能打药了,而且打了药之后至少要有4小时到6小时的晴天,来让农药发挥作用。”
强化科技支撑,持之以恒打造高效精细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是黑龙江的又一力作。省气象局现已建成富锦、虎林等23个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示范县,开发了省、市、县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完善了农业气象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等。
气象服务优农业发展快
“庄稼从种到收都离不开气象部门。以前收土豆的时候不看天气,先把地里开垄了。然而,一旦遇到雨天,不仅无法收获,土豆粘了泥品质下降,还得白搭人工费。今年,根据秋收气象服务提示,我们选了两个晴天利利索索地收完,全都卖出去了!”长安镇马铃薯种植大户王德对记者说。
黑龙江气象工作已逐步融入全省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自2010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已先后下发4个规范性文件。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的省部合作框架协议着力解决黑龙江气象为农服务的各项议题,并专门召开由各市(地)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全省气象工作会议,重点部署全省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省长陆昊深有感触地说,气象工作基础好,天气形势把握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在防灾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副省长吕维峰盛赞道,农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优质的气象服务,要把气象工作紧紧抓在手上。
“当前天气灾害致灾损失越来越大,这对气象公共服务和气象为农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立足粮食生产、立足主导品种,切实助力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发展。”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杨卫东总结道。(袁长焕 刘晶 张恒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