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要迈几道坎
参加就业培训 。
填写就业资料。
持证上岗。
经济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类热点名词,鼓励着大家用劳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针对农民工这一劳动群体来说,劳动意味着就业,就业就得有收入,有了收入才能返乡养老、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等等。
目前,在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下,农民工群体的“就业难”、“招工难”现象并存。从省农劳办针对2014年全省农民工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中来看,农民工收入水平虽不断提高但增幅有所放缓,尤其是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面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机器换人”计划,正渐渐被“挤出”企业的就业指标。同时,省内建筑业、制造业等农民工传统就业领域,受产能过剩、市场低迷、技能人才缺乏等因素影响,情况也不容乐观。
A.关键词:亮家底
核心提示: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2.2万人;劳务收入3252.4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016元
【过去一年,我省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持续扩大】
从省农劳办针对2014年全省农民工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2.2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313.1万人、省外输出1154.6万人、外派劳务4.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252.4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016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的45.6%。
从就业区域分布来看,省内就业的占53.1%,省外就业的占46.9%。省外就业珠三角地区17.3%,长三角地区10%,京津冀地区2.6%;从行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占3.7%,第二产业就业占54.4%、第三产业就业占41.9%。
“农民工就业形势总体上来看,不论是收入、还是规模方面,都在持续扩大、提升,总体是平稳的。”5月28日,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尤其是从去年至今,中央到省委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政策,“含金量都很高,让我们开展农民工工作也有了遵循。”
该负责人举例介绍说,在农民工转移输出方面,全省范围内开展的 “农民工实名制登记入库”工作,为各地指导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很大帮助。截至目前,全省登记入库的农民工2365.4万人,基本实现了农民工“家底清”、“去向明”。同时,还有省级公共招聘网站正式上线运行,让农民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就业指导;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提升计划——“春潮行动”,有效提升了我省劳务品牌和扩大了农民工技能水平。
“尤其是统筹城乡方面,比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台了灵活就业人员跨制度、跨地区转移续接医疗保险,从省级层面上突破户籍限制,打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衔接通道,还有农民工的廉租房等等,都为扩大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该负责人说,农民工就业不是简单地“找份儿工作”就行,权益保障、社保服务、公共服务等环节,都必须跟上,才能真正意义实现“就业”。
B.关键词:谈问题
核心提示:我省农民工总体技能水平偏低;农民工“就业难”、企业“招工难”,“两难”现象明显
【农民工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技能水平偏低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虽然从上至下有好政策指引,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省农民工技能水平、文化结构偏低,农民工要实现高质量就业,难度不小。
从省农劳办的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以农村新成长劳动力为重点的,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共计培训农民工92.7万人,与全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2.2万人相比,占比太少。同时,在文化结构方面,我省农民工主要以小学文化(13.3%),初中文化 (68.9%)为主,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分别只有11.9%和2.1%。
受教育程度偏低、技能水平不高,似乎成为了我省农民工的“软肋”,而记者在我省各地实地走访中发现,情况也的确如此。
广安,我省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市,在广安区方坪乡芙蓉村,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和儿童。村支书张阳安告诉记者,现在地里的庄稼都越种越少,很多年轻人初中读完就不想读了,要出去打工挣钱。
今年28岁的村民何亮就是其中一员。初中毕业的他就跟着村里的男男女女一起外出广东、深圳等地打工,他半开玩笑地说,“算工龄我都有十几年了。”去年底,父母把他给叫了回来,理由是:家乡发展还可以,实在不行还可以去成都,不一定年年往外跑。
“他回来了嘛,孙儿有人教,种田也能多个人手,我们两口子可以少累点儿。”何亮的父亲说。但何亮并不这么想,“出去这么多年,现在想我回来种田了,不现实。虽然我没有啥子本本儿、技能证书之类的,但是还是想出去,外面的生活比农村好太多了,而且说不定哪天我能找到个好工作。”
两代人之间明显是有分歧的。
那么,外出务工一个月能挣多少呢?何亮很爽快地说,我在餐厅当服务员,在广东那边一个月三四千元没问题。
这样的月薪待遇不要说放在沿海发达地区,就算在成都、重庆这样的内地一线城市也算偏低。何亮也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要求自己“今年无论如何都要考一个初级厨师资格证”,因为有证书的厨师上岗后一般月薪都不会低于3000元,勤快一点儿的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
可现实的问题是,只有初中文化的何亮,对于“上课、背书、记笔记、考试”等早已生疏,“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儿,早就没感觉了”。
理想与现实,在何亮面前似乎很难调和。而何亮的情况,只是我省众多农民工距离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缩影。省农劳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内地一些一线城市,大量用工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招工当中对技能、文化等都有一定要求,低技能、低文化的农民工正逐渐被“挤出”就业群体中,农民工想要高质量就业,确实难度不小。
C.关键词:找出路
核心提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加大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力度
【继续提升农民工技能,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
很显然,低技能、低文化已成为阻碍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门坎”,应该如何迈过去?政府层面将目光投向了创业上,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式,引导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高水平的增收。从全国范围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来,全国已有200多万名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来自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金简河村的贺正贵,就是其中一员。
见到贺正贵时,他显得很是疲惫。“忙着管理地里头的猕猴桃,毕竟打工了半辈子,老了回家之后就搞了这么点儿产业,创业失败了可就没退路了。”贺正贵笑着说。
如何松土、怎样施肥等等传统农事对于贺正贵这样的老一代农民工而言,那叫“重操旧业、轻车熟路”。同时,把自己半辈子打工积攒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农业产业创业上来,也需要不小勇气。对此,他说,现在国家对创业,尤其是农民工创业方面有不少好政策,小额担保贷款,地方财政支持等等,“有这些政策指导,我心里有底,不用过分担心。”
贺正贵是典型的“有技术、有资金”的返乡创业农民工一员。而他还有更大的一步棋要下,等自家的十几亩猕猴桃基地走上正轨,挣钱了,就把村里的闲置土地都集中起来,搞大规模猕猴桃种植,让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出去打工了,跟着自己一起搞猕猴桃。
“也就是说,你想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记者追问道。贺正贵笑着回答,“对,对,就是这个意思。你想想,一年下来卖桃子、吃土地租金、专合社分工等等,少说都有五六万元,比出去打工挣得多,而且还能照顾家,多好嘛。”
还不仅仅如此,金简河村村支书贺正轩还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了新村聚居点、只要有招工单位就能享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等等政策,跟城里人基本没啥区别了。
鼓励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农民工的就近就地就业,或许真是条促进农民工实现高质量的路子。省农劳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农民工就业创业服务,完善并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展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同时,综合运用地方财政、创业投资引导等政策,促进农民工创业,让农民工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打通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手记
寻找一份美好的生活
高质量就业,并不是简单“找份儿工、上个班”,意味着社保、住房、权益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配套跟进。换个角度来讲,与其将高质量就业定义成 “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不如将其理解成“寻找一份美好的生活”。
要实现它,首先要让农民工有技能,那么基础知识培训就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的有关部门必须在职业教育环节下大力气。要知道,真正有技术的工人,那可都是企业眼中的 “香饽饽”,十万年薪留人,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其次,要从创业角度入手,让更多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国家农业产业配套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创业致富,进而带动更多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这也是促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条好路子。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从税收、社保、住房等诸多农民工切身利益角度来考虑,实现“留得住、搞得活、能致富”。
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任重道远。只要各方齐努力,终会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