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对粮价的影响

18.12.2014  13:46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再传捷报,总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国家统计局12月公告,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12142亿斤),连续两年站上6亿吨大关,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 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

  目前秋粮收购正在火热进行当中,但各品种收购价格的波动方向却大不一样。大豆、棉花价格同比、环比下跌幅度均较大,谷物价格总体表现稳定,局部还小幅上涨。12月上旬,黑龙江大豆平均收购价为4.0清粮4288元/吨,塔选大豆上车平均价为4430元/吨,比开秤初期下跌570元/吨左右。也低于2013年临时收储价格4600元/吨。新疆南疆地区站台较优质的皮棉2129级主流报价在14100-14200元/吨,3128级在13700-13800元/吨一线,均较11月初下跌500元/吨左右,较上年同期下跌了4000-5000元/吨。

  大豆、棉花收购价格一年来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基本面有内在下行的压力:一是国内外价差较大。由于国内有临时收储政策支撑,收购价格较为坚挺,而国际同类商品价格却持续走弱。上年新粮上市旺季,国内新棉收购价格与国外价差达5000元/吨左右,新豆的收购价格今年10月初与国外到港大豆价差也达到1200元/吨左右。巨大的内外价差是牵引国内棉花与大豆价格下行的动力之一。二是供应压力较大。棉花方面,由于纺织业萎缩,棉花需求量快速下降,而进口却大量增加,导致国内棉花库存迅速增加。有专家预计,目前全世界棉花库存近2000万吨,我国占了60%,达1200万吨。而我国年棉花需求量只有800万吨左右,供应压力可想而知。大豆方面:由于市场早己沦陷,国内大豆根本没有定价权,今年前10月进口大豆达6000多万吨,全年进口预计超7000万吨,加上国内产量,总供应能力近8000万吨,大豆供应十分充足。在市场规律正常起作用的情况下,按照供求规律,供应大于需求,价格必然下跌。三是今年大豆、棉花取消了临储收购价格支持政策,率先在国内实行了粮食目标价格。与临储收购政策直接进行价格干预不同,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在通过价格补贴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合理权益的同时,并不直接干预市场价格,能让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在国内供应压力较重,在国外廉价进口大豆、棉花步步紧逼下,在没有价格支持政策托底情况下,两者的下跌不可避免。在经过大幅下跌后,目前棉花、大豆价格与国外价差已大幅缩小,棉花价差约1000元,大豆价差约400元左右。随着国内国际价格的逐步接轨,后期进口压力将会逐渐减轻,意味着国内棉花和大豆的价格下跌动力将逐步衰竭,有逐步企稳可能。

  与棉花、大豆价格走势不同,三大谷物尽管今年产量继续丰收,今年谷物总产量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且进口量较高,由于仍旧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或临时收储政策等价格支持政策,加上小麦与稻谷今年的最低收购价还较上年有所提升,这对它们的价格构成了有力支撑。三大谷物价格在今年不同时期分别创出了新高。特别是中晚稻收购价格在今年收购旺季期间仍有所上涨,并创出了新高。

  虽然三大谷物价格走势较为坚挺,由于连续丰收和大量进口,它们的供应压力与棉花一样也较大。一旦国家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目标价格制度,让市场规律发挥主导作用。从一年来大豆、棉花的价格运行情况和目前三者的基本面情况分析,粮价面临下跌的可能性也较大。首先,三大谷物的临储收购量均在上年与今年创出了天量,加上储备和社会库存,总体供应压力是近十多年来最大的一年。其次,从国内外粮价对比看,国内粮食价格相对较高,无论是稻谷、小麦还是玉米,国内价格均高于国外同类品种到港价格的10%以上,部分品种甚至在20%以上。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后,内外粮价势必有接轨的冲动。从目前的价格水平看,粮价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第三,当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趋弱。随着美联储加息窗口的临近,后期美元指数走强是大概率事件。后期大宗商品价格仍有下跌的可能,不排除国际粮价也跟随下跌。如果国内三大谷物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在当前情况下三大谷物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将较大。

  当然,由于稻谷、小麦关乎我国居民口粮。在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的情况下,立即实行粮食目标价格的时机尚不成熟,短期最低收购价政策仍可能延续。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下,短期粮价仍将在托市价附近保持波幅波动走势,不会立即走低。但后期在推行粮食目标制度时,粮价下跌的风险不可不加以考虑,并且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应对,将实行新制度的风险降到可控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