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更好发挥审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如何提高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个值得共同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监督重点,护航经济发展
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紧紧围绕大发展、大思路、大项目来科学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抓牢财政预算审计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从源头上推动整合政府各项收支,既关注财政收入结构,又关注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支出的效益,推进“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逐步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政府财政。一是积极探索构建财政审计一体化格局,着力提升监督服务水平。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载体,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对财政资金运用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更加关注财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客观评价宏观调控措施和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强化预算拨付、预算执行、跨年度结转支出等行为的监督,促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和预测风险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宏观管理服务。二是精心谋划,统一调度,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由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时间紧、内容多、要求严,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内部沟通、协作和交流,定期召开财政审计工作调度会,通报项目进展情况,研究审计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做到上下一致、有效衔接。同时对审计报告的编制提出“报告结构程式化、文字表述专业化、反映问题准确化、提出建议可行化”的具体要求,以便于汇总提炼审计情况、问题、意见和建议,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提供优质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三是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和项目管理能力。不断深化审计管理系统OA运用,要求所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都必须在审计管理系统OA中立项、分解,强力推进现场审计业务实施系统AO的实战运用,要求各审计组全面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力争做到电子数据自行采集和转换,熟练进行查询和分析,摸清查实情况和问题;认真做好OA和AO系统交互,要求现场审计作业过程及相关资料都必须在OA系统中编制、归集,并形成完整的电子数据包及时上传和归档,进一步推广和提升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运用水平。
(二)抓牢经济责任审计线,促进干部履职履责。按照“突出重点、效益分析、公开透明”的原则,强化对领导干部“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管理权、经济决策权、资金分配权”的审计监督。一是审计理念向维护国家安全的“免疫系统”拓展。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切实转变单一查错纠弊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模式,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坚持过程跟踪与事后监督并重、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并重、界定责任与推动发展并重,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预防、揭露、抵御作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更加积极有效地践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二是审计内容向宏观为主拓展。主动适应审计对象职责的变化,坚持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和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探索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性质、不同地域特点领导干部的具体审计内容,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将审计内容扩展到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情况等方面。三是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标准向科学化、规范化拓展。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坚持责任认定依据客观,坚持审计评价范围适度、重点突出、规范严谨、定性与定量结合,体现“个性化”和“责任化”的特点,做到业绩不夸张、不修饰,问题不遮掩、不放大,力求准确、恰当。对那些真心为事业、为发展而敢于突破、敢冒风险而出现的差错,要更多地从保护发展、宽容失败的角度提出完善的建议,而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而对于违纪腐败问题,审计机关必须坚持原则,毫不含糊,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认真查处。四是审计结果运用目标向需求导向拓展。以适应和满足干部管理监督部门的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之间的有效对接和结合形式,确保审计质量,突出审计的绩效性和建设性,做到审计公文的语言表述“通俗化”,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将专业化的审计结果转化为可普遍接受的公共信息资源,确保审计结果可用、好用、管用。
(三)抓牢政府投资审计线,保障经济健康运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以及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工程,就其建设和管理情况实施的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审计监督的重点,应由具体工作的“执行层”向具体工作的“决策层”转移。这里所说的决策层,指的是在重点建设项目的具体工作中的“决策层”,包括相关主管部门、公司领导等。由于现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和项目建设体制的限制,行政部门和行使行政职能的单位权力过大,不仅拥有对人、财、物的决策权和执行权,而且拥有监督检查权。这就造成行政部门自己监督自己,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缺乏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对于审计中发现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损失浪费问题,要追究决策者以及政府相应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可能存在的责任。二是应该多关注实际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否按照确定的规模真正建成,是否能够发挥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规划的效益目标,是建设项目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审计时,不应只关注资金的安全完整,而忽略了核实项目的效益是否能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审计,应该重点着力于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提出的预期指标,深入分析投资绩效未达标的原因,揭示项目在投资决策、投资管理上的深层次、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从而积极发挥审计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紧紧抓住“资金”这一“动脉”。建设项目领域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损失浪费等一系列问题,都与建设资金密切相关,所以,在建设项目的审计中,必须紧紧抓住“建设资金”这一“动脉”,再结合项目的招投标、设计变更、工程价款结算等进行突破。抓住了建设资金这条“动脉”,利用多种手段,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相关的主管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关键的经济活动加以还原,并分析其合法性,评价此项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四是在项目审计中,要做好三项分析。做好初步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工程计量支付及竣工决算表之间的对比分析。主要是对比分析之间的价差和量差,检查概算执行情况;做好初步设计图纸与施工图图张、现场查看的项目建设的实际状况的对比分析;做好工程计量支付与施工单位工料机支出及合法利润水平的分析。通过这些对比分析,来判断哪里存在问题,哪些是重点关注区域。
(四)抓牢涉农资金审计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民以食为天”。地方审计机关,要一切以维护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党委、政府的一系列民生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看民生政策的执行是否严格、看民生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合规合法到位、看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坚持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准确把握民生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和薄弱环节,并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一是监督农民负担卡内的农民应负担的各项负担内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无超标现象,农民负担有无反弹现象;二是监督国家的各项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农民头上;三是监督有没有负担卡外的收费现象;四是监督有无变向收费现象,及时向农民宣传有关政策,抵制不法行为。要对那些违纪违规部门进行处理处罚,并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反映;五是资金使用的专一性,资金分配是否用于“三农”建设,钱是不是发在农民群众身上,有无挤占、挪用、截留资金问题,有无虚报冒领现象,有无偷工减料行为,有无偷梁换柱之事。
二、优化工作机制,推进成果运用
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注意从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更好地服务改革和发展大局出发,进一步改进审计执法的手段和方式,使之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其执法水平、效果和影响得到明显提升。
(一)深化审计管理,确保工作提质提效。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是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一要实行岗位竞争机制。要改变出工不出力、不出汗的庸、散、懒现象,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措施,让老实人不再“吃亏”,让投机取巧者不再得势。比如,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对重点工作岗位实行竞争机制,让那些工作勤奋、表现出色的优秀审计人员及时走上前台,放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使用;让那些精神状态不佳、工作劲头消极、能力素质低下的审计人员挪位子、腾空子,彻底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固有格局。二要打破论资排辈任用格局。对于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审计人员,他们大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因此要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大胆突破,在工作实践中让他们挑起大梁、挑起重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出彩点、有亮点的主力军。三要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科学的机制激励人。“二八管理定律”告诉我们: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这个定律同样适用审计管理,那就是抓住审计的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项目、关键岗位,以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带动人、促进人、感染人、激励人。比如号召广大审计人员学习金岚岚的先进事迹,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突出对有特殊贡献的审计人员优先进行晋职、晋级、晋资,让多劳者得实惠,让能干者不吃亏,努力形成争先进位、争先创优、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只有这样,基层审计工作才会“欣欣向荣”,工作效率才会大幅提高。反之,就有“江河日下”的可能。
(二)加大查处力度,维护经济发展秩序。在审计中要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敢于查处问题,敢于揭露问题,如实汇报情况,加大审计决定落实力度,树立审计权威。要继续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作为审计工作重点,对发现的案件线索抓住不放,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要搞好跟踪督办,促进问题有效整改。要牢固树立全程审计观念,切实加强对已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的跟踪,督促有关部门与单位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整改和纠正,从根本上深化和巩固审计成果。要将审计查处问题进行跟踪督办作为整个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都要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有关结果必须进入审计档案,并作为审计人员年度考核和优秀项目评选的重要考核条件。
(三)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审计执法合力。一是如实揭露、汇报问题,争取党政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支持。要切实重视与党政领导的沟通与互动,审计实施中一旦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便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纠正。二是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经济案件查处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与纪检、监察、司法部门的联合办案机制,加强协调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定期与纪检、检察机关召开联系会议,主动反映发现的审计线索,为纪检机关介入提供条件;利用审计接触经济领域广、查证经济案件方面具备的职能优势和技术手段,积极为纪检机关查证经济案件提供配合和咨询。三是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引入社会监督力量,督促问题整改和纠正。逐步试行审计公告制度,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在增强审计工作透明度的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促使有关部门整改问题,增强其财经法纪意识。
三、强化服务意识,唱响和谐律音
工作成效是校验一个机关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作为审计机关,要以服务改革和经济发展为根本,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扎实履行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双重职责,当好经济秩序的维护者、经济运行的监控者、经济决策的参谋者和政治文明的促进者。
(一)坚持“三个创新”。“民以食为天”。地方审计机关,始终将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资金作为审计工作的“重头戏”,坚持常审常新。一是在项目安排上创新。突出“为民、便民、利民”这一主题,年度审计计划中住房、医疗、社保、农业等民生项目要占半壁江山。二是在方法运用上创新。实行审计与调查相结合、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及时发现相同类型民生项目深层次及普遍性问题,坚持查处与整改并重,更好地发挥审计在为民中的免疫功能。三是在审计理念上创新。重点关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工作,采取“事前参与、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的模式,发挥审计在预防、矫正和补救方面的作用,使民生项目和资金实现“民众受益最大化,行政成本最小化”。同时,在最终审计结论确定中,不是简单的判断资金使用的“对与错”,不是简单的处罚了事,而是认真分析民生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民生资金的使用情况、效益情况真正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结合起来,重点查看涉农资金让群众得实惠情况及社会效果情况,切实为政府“把关”、为群众“谋利”。
(二)做到“三个贴近”。一是贴近基层,关注政策执行公平性。为把握基层最真实的情况,要将民生项目审计工作延伸到政府行政层级的末梢,深入乡镇基层开展审计,走村入户调查核实。在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本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通过在基层开展多层次的座谈会,与百姓拉家常,复核政策审批资料等方式,全面深入地调查县乡村三级对国家有关民生政策的落实执行情况,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贴近实际,剖析问题根源。针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存在的民生问题,审计人员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通过对企业财务、行政、生产的相关部门的各类人员进行调查了解,并深入一线实地查看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等的情况,积极剖析企业产生问题的根源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贴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心声。在审计项目中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将“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审计人员结合项目开展的热点和难点开展延伸审计工作,在深入走访群众的过程中,认真了解涉民项目的开展情况,倾听他们对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并将其反映在审计报告或专题报告中,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三)理顺“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审计与稳定的关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交办的群众反响强烈、社会关注的审计事项,及时办,快速反应,用客观、准确的审计结果解清疑虑,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监督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服务是审计工作的提高性、扩展性职能,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要着眼于服务,着手于监督,通过扎扎实实的审计监督,来实现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寓服务于监督之中。要甘于当好地方发展大局中的“敲边鼓”角色,做到立足本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实现监督到位而不缺位,服务到位而不越位,更不会造成审计工作本末倒置。三是要处理好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审计机关在查处问题时,要做到客观公正,文明执法,不以监督者自居,口大气粗,要与被审计单位在高层面上沟通,共同打造高水平的沟通平台,要通过审计监督,客观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从建章立制和规范管理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的“良师益友”。(邓雁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