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爱“劝不退” 孩子如何能长大
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各个大学迎来了数以万计的年轻新面孔。他们的身后,是数倍于新生的家长“送学”潮。虽然大学生们已经成人,但家长们仍然产生集体性“分离”焦虑,“劝不退”的家长让高校犯了愁,针对此类问题的“心理课”、“家长课堂”也应运而生。
(9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法制晚报——近年来常常有媒体报道,小孩子到了三岁上幼儿园时,会舍不得家长、不适应新环境,到了早晨送孩子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孩子在幼儿园里哭,妈妈在幼儿园外哭”的场景。而如今家长送子女上大学也会“焦虑”,甚至需要参加“家长课堂”,这着实出人意料。
家长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考上大学,家长的喜悦是人之常情。同时,孩子要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家长想亲眼看看大学校园也是正常的。
在大学集中报到的当天,高校往往要迎接数千位新生及数倍于学生数量的家长,这是高校必须承担的工作。但是,如果家长陪着孩子来到学校后“劝不退”,甚至在孩子入学几天后还“不舍得走”,学校就不得不承受额外的招待压力,而且,家长陪在身边,对孩子融入新生活也是一种干扰。
所以,有些大学开始倡导学生独立报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曾规定,新生独立报到奖励100元;清华大学规定,新生报到时,陪同的父母需在办理手续的大厅门外留步。
学校的本意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管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早日“断奶”。而对于学校的举措,却有些家长不配合、“不领情”。他们对孩子的“精神哺乳”不仅表现在“送学潮”上,甚至可能延续到孩子的整个大学生涯。
据报道,现在有的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洗,然后再通过快递寄回来,这甚至成了邮政的新业务。还有报道说,有一位东北的家长担心在青岛读书的女儿感冒了不会吃药,竟坐飞机“千里送药”……
甚至孩子大学毕业了,家长仍然不愿放手。重庆一名女生毕业两年辞职26次,她表示“任何事都是妈妈说了算”,此外还有媒体报道,现在一些家长会代替孩子应聘试岗。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庇护,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没有信心。
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生活,其根源在于家长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想让孩子长大,就要从衣服脏了自己洗、生病了自己吃药这样的琐事做起,家长要清楚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要相信现实的生活和社会竞争给孩子带来的“教育”,其效果远好过家长的大包大揽。叶祝颐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