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全方位合作途径的脑力激荡
不约而同,中俄两国都把“寻路全方位合作途径”工作“置顶”:两国分别将各自的思想库,搬至中俄博览会·中俄经济合作高层智库研讨会进行思想对撞。
搭建能源、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平台,推进跨境电商、物流合作,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智库专家力图寻找合作的优化方案和规律性存在,合作中的创新举措仍然是备受智库们推崇的话题。
能源合作的最好时代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智库专家对能源合作的观点趋同:国家刚刚签署天然气合作大单,两国能源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俄官方预计,在2015年以后,通过天然气管道每年将向中国和韩国输送50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
有利合作的因素在不断集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认为,俄中是在地理位置上紧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合作对双方的能源安全都十分重要。同时,美国页岩气革命也迫使俄罗斯必须开拓中国等亚洲新市场。“对双方来说,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把握时机推进能源合作。”他说。
国家利益的驱动,促使俄罗斯与中、日、韩等国的互利性能源合作更为积极。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能源所所长萨涅耶夫透露,目前,俄公司正在研究从俄东部地区向中国大规模出口电力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出口规模将达500亿-600亿千瓦时,俄公司将吸引中国投资者加入该项目。因中国在风能领域的研究和生产优势,双方可在俄东北地区进行广泛合作,俄官方规划中的一个项目是,在黑龙江省建造产能为850兆瓦的风力发电站。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俄罗斯实施向东北亚供应石油、天然气和电能的大规模项目,可以从总体上推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这将有效吸引外资。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异视角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智库专家最乐于提到的热概念。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此后,一幅全新经济合作地图进入政府和专家视野。当然,专家们对新经济带的观察视角不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凤林提出,“道路相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应在建设中把改造直通俄东部地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大铁路作为重要项目同中方开展合作,以便使这两条大动脉现代化,提高他们的运输能力。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坡岭的视角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俄罗斯“欧亚一体化”战略在区域空间和时间上存在重合与竞争。“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有赖于多方共赢前提下加强在中亚地区与俄罗斯的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不是一种排他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是一种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开放性经济合作机制。
解析“机电模式”
机电产品应该“联合出品”。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在主旨演讲中直接亮出观点。
“普京总统提出希望更多机电产品向中国出口,提高两国贸易档次。我认为,俄罗斯的机电零部件在中国市场应该比成套设备更富竞争力。”他说,俄罗斯在数控机床技术上优势明显,中方则在控制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两国企业在机电产品强强联手,能造出高性价比的机电类产品。
随后发言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副院长、经济所所长、院士库列绍夫立刻认同“化整为零,联合出品”的提议。他提出,中俄的合作应该向高新技术领域探路。合作范围应不仅止于能源和资源,应向更深层的生物、化学等领域不断纵伸。
与此同时,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提出,双方合作可以采取“政府间签订协议”的“协议”模式、“贷款换资源”模式、“合作加工资源”模式、“园区”模式、“境外开发资源”模式、“论坛合作”模式、“科技合作基地”模式、“跨境合作区”模式。模式创新中,总有一款是合作的最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