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电产品质量问题频出 行业协会称检测需改进
近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了电磁炉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结果,20批次中有6批次不合格,其中不乏大牌上榜。而几个月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抽查结果也显示,小家电抽检不合格率为17.8%,16批次不合格产品中有15批次都存在质量问题。此外,山东、江苏、湖南等地近期都曝出小家电产品抽检不合格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家电产品质量问题频出?法治周末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徐东生。
法治周末:您如何看待小家电产品屡被曝光存在质量问题的现象?
徐东生:首先要承认小家电产品质量整体是在逐步提高的,因为这是整个行业的一个大趋势。大家可以查阅一下质检总局历年抽查的数据,有纵向对比,合格率应该是逐步提高的。
法治周末:为什么会不符合标准?
徐东生: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存在缺陷。
但也有些企业向我们反映,有的检测机构对标准的理解不正确。另外近几年地方抽检的频次在急剧增加。据我们调查,去年比前年抽检的频次增长了50%。抽检频次很多,有的企业,甚至存在一种产品在一年内被抽查几十次的情况。
法治周末:在您看来,难道是因为地方的抽检频次增加而导致小家电行业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增多?
徐东生:抽查的频率高了,公告和报道的次数自然会搞些。当前我国质量抽查的任务由两个部门来执行,一个是国家工商系统在流通领域的抽查,另一个是质监局在制造领域的抽查。国家级抽检是国家质检总局执行,地方抽检是由地方的质检局或者工商局来执行的。
国家抽检每年对每类产品有次数限制,一般也不会对一个产品抽检很多次。但是地方各省、市到县都有抽查的权力,地方抽检总次数是比较多的。
很多企业反映,有些检测对标准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而且复检机制需要完善,企业初检和复检的机构通常是同一家,不太合理。
法治周末:对于标准理解的不一致,是否也体现了小家电行业的标准还不够健全?
徐东生:不是标准不健全,只是标准数量比较多。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家电产品都要通过国家的3C强制认证,强制认证规则都是按照一定的强制性标准来制定的。但是中国有的强制标准适用的产品范围比较宽,实际上对其中有些产品并不太适用,或者不同强制性标准存在一些冲突。
法治周末:您认为标准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徐东生:是的,现在国家推进标准化改革,其中要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授权批准发布。还要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
法治周末:当前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
徐东生: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不管现在存在怎样的问题,生产的产品一定要符合相关的强制性认证和强制标准的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标准的清理,希望检测机构能加强对标准的理解。因为毕竟这其中很多都是技术上的问题,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一些检测机构和企业对标准的理解不太一样。中国的检测机构有很多,不一定是标准制定单位,有时候对标准字面的理解和标准实际的含义并不太一样,理解会存在差异。
小家电行业目前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产品品类百花齐放,特别是有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去研发新的产品供应市场。但行业现在也处于不断调整和整合的阶段,家电企业都需要直面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质量是生命,企业还是要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特别是需要加强对行业标准的理解,生产的产品一定要符合国家对产品相关标准的要求。
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