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送春联成老友间的约定
送“福”到家
在报摊,每份报纸里都夹着红红的福字,读者买份报纸带份福气;在居民家,送报员怀里搂着厚厚的春联,一家家上门送福;在中央大街,每份春联都附有一份冰灯挂面,免费向市民、游客派送。送春联就是我们和读者的约定,虽然小小的春联不值几个钱,却是我们的记挂,你的期盼。带着新晚报和冰灯面业的真诚祝福,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吧。
1 送报员抱“福”送上门
送报员进入安升街“郝记包子铺”。70岁的老板娘徐桂兰手托餐盘,正在各桌形形色色的客人间闪转腾挪。厨房里的徐桂兰表情严肃,面、肉、油、菜全由她严格监督,在她操持下,包子铺不大的店面却在整个“安字片”小有名气。见送报员小朱拿着春联、福字进来,严肃的老板娘停下来,严肃的脸上马上笑开了,手头的活儿放一放,先贴春联!
上坡不远处居民楼里,有一间老式理发店,店主肖龙龙和63岁的母亲一起经营。按照邻居的说法:这样的小店儿能在这样的地点开三十多年,全靠手艺。理发店是“半地下”,手机经常收不到信号,看报几乎成了娘俩工作闲余的全部。店面不大,门框却很高。想到春节前是理发的旺季,记者和送报员小朱合计着,帮她把春联贴上。“还是等我妈回来,我俩研究研究再贴!”谢过记者和送报员,肖龙龙小心收起春联,等着母亲回来。贴春联已然成为这个小家庭的重要仪式。
2 “年年都贴新晚报的春联”
一大早,香坊区民香小区齐大娘逛完早市,来到街口的售报摊。往常,齐大娘会说“要一份《新晚报》”,昨天特意加了一句“还有春联呀……”。其实齐大娘早就知道,小年这天,新晚报会送春联。她是几十年的老读者,每天早晨买一份《新晚报》是她多年的习惯。上周末,孙女要给家里买春联,被她拦住,她告诉孙女,有位“老友”给她送了好几年春联,今年还会送给她。摩挲着厚厚的红纸,齐大娘仔细检查着春联的质量,一脸笑意。她说,等孙女回来,必要炫耀一番,《新晚报》这位老友并没忘了她们多年的“约定”。
王女士一路小跑,神情焦急。临近年关,父亲却生病入院。王女士家是《新晚报》的老订户,订的全年报纸,可住院期间不能回家取,病床上的老爹很是无聊。为了让老爹有报看,每天从省医院门前报摊买一份报带进病房,像给老爹送饭、吃药一样,准时准点。她知道自己来得有点晚,可这份报纸偏偏异常重要。“我爸叨咕好几天了,说小年这天的《新晚报》一定要买到,我家这几年贴的都是晚报送的春联,今年也不能落下。”同屋病友听说送春联,也要带一份,她今天得带4份报纸、4套春联回去……远远看到报摊上还剩几份报,她终于放缓脚步,忧虑的表情也放松下来。
这个报摊一早50多份《新晚报》只剩2份,售报员翻箱倒柜,最后从临近的报摊“调”来报纸和春联,给王女士凑齐了。几经周折,这套红红的“福”字终于拿到手里。王女士告诉记者,医生说如果恢复得好,再过几天父亲就能出院了。老爹能和她一起回家贴春联,成了她这个春节最大的愿望。
3 老街送福“老外”也来排队
在中央商城门前广场,距离春联发放还有半个多小时,市民早已提前等待。他们自觉排队,旁边还有两位大娘维护起秩序,整个场面气氛竟显得莫名庄重,引得几位外地游客探头,向记者打听:“这是在做什么节目?”
13时,送春联正式开始。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妈妈带领下,排了长队,终于拿到了春联。圆圆的脸蛋长得真喜庆,记者拦住她拍照留念,却不小心把女孩的春联碰坏了个小口。记者很是愧疚,赶紧拿新的给她,一回头工夫,她们却走远了。
队伍里竟隐藏了一位“老外”。身背破旧旅行包、头戴灰毛雷锋帽,魁梧的身材看着也就30岁,但脸上的皱纹和晒斑又像年过半百。记者试图用简单的英文与他沟通,却实在难以跟他的俄语对接。真想知道在这位老背包客的蓝眼睛里,这红红的春联、福字意味着什么。
下午气温-13℃,不算冷,但长长的队伍还是让工作人员看得不忍。“送福”接近尾声,工作人员绕过排在前面的年轻人,把对联和挂面分发给队尾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