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双鸭山市农村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26.12.2014  17:52
  本网讯(王强)  震天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丰收的曲调唱起来,幸福的笑脸露出来……
  握惯了锄头耕熟了田的广大农民,如今在双鸭山的乡村沃土上演绎了一场场热热闹闹的“文化大戏”。
  “文化种子”生根发芽在乡村。从等待“接文化”到自发“种文化” ,从曾经的文化“看客”变为了如今的文化“主角”, “”出来的文化,让广大农民找到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子。
  激活“文化细胞”——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近年来,双鸭山市把“输血式”的“送文化”下乡变为“造血式”的“种文化”于乡,让农村群众在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之时,更加强烈地体验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
  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送文化下乡”在田间地头播下“文化种子”,使得基层的“文化细胞”被迅速激活,一个个文化艺术团如雨后春笋般在黑土地冒出来。
  成立于2005年的宝清县七星河小剧团,起初只是在农闲时扭扭大秧歌、演演小节目,通过10年的发展壮大,剧团群众演员达到30多人,活跃在乡间田野,每年义务演出50多场。文艺表演形式也由单一的演唱,发展成小品、二人转、魔术等多种表演形式。“小剧团原滋原味的表演,勾住了农村群众的心,促进了新风貌新风尚”。 2012年,七星河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
  由各级政府充当“领唱者”, 以农村群众为主体,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形式多样的各种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欢乐农家”秧歌队,在集贤县兴安乡悄然刮起了乡村文明之风。为让这股新风愈刮愈烈,乡党委、乡政府对自发组建秧歌队等文化队伍且能坚持带领群众参与的村,一次性以奖代补1000元,并派专人指导帮扶。仅一年多时间,全乡15个村迅速发展了17支秧歌队,每队人数少则七八十人,多时达百余人。
  农闲季节,农村群众远离了热炕头、麻将桌,都会相约走进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进行自编自演自说各种文体活动,接受农业技术、卫生健康、法律和家庭美德等文化、科技知识培训。
  “种文化”活动,激发了农村蕴藏着的乡土文化能量;“种文化”活动,让农村群众真正成了文化的“主角”。农民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心中激发出了超乎城里人想象的文化创造活力。秧歌队、歌唱队、器乐队,健美操队、剑术队、太极队……散发着文化张力和创造力的农村 “原生态”文化似井喷而出。
  搭建文化舞台——“文化能人”层出不绝
  宽阔的广场灯光明亮,优美的音乐舞姿翩翩……这些在城市里常见的景象,如今每天晚上也都会准时在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上演。
  和着动听的曲乐,习惯了地垄沟里走直步的农民大叔、大妈们,纷纷跟着音乐的节拍,一起拍手、伸腿、转身、向前……时而还因为转错方向或是踩不上节拍而发生相互碰撞,但带来的却是一阵阵开心幸福的笑声。
  近年来,我市将公共文化发展的重心更多地倾向到了乡村,通过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到目前全市乡村“农家书屋” 和通讯网络、宽带上网均实现了全覆盖。
  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新建和改造维修村级文化活动室182个,使全市415个行政村个个都有了多功能文化综合活动室,大部分乡村还建起了室外文化活动广场。
  一个个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成为了乡村文化活动的“播种站”, 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大秧歌等文化活动在这里都赋予了先进文化内涵。
  集贤县把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53个农村文化大院列为全县重点工程和惠民实事来抓,新建成的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面积分别达到300平方米和150平方米以上,内设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资源共享室、特色文化室、多功能培训室、棋牌室等。实现了县有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形成以县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纽带,以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
  “种文化”中,一批“文化能人”脱颖而出。宝清县夹信子镇建立乡情艺校,吸引和培训了大批农村文艺骨干,已形成全部由农民组成的10个群众文化协会。灯塔村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 “农民电大”,使“农民大学生”不用走出村门,坐在家中就可把文化知识学到手。
  提起郭炳莲,友谊县庆丰乡(友谊农场五分场)的老百姓都熟悉,当年就是她第一个“吃螃蟹',带着乡亲们在房前屋后唱歌跳舞,如今她组织的小乐队和秧歌队远近闻名,成为全县乡镇文艺汇演中参加人数最多、获奖最多的代表队。
  如今的双鸭山农村,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遍布大小乡村的个个文化广场,都成为农村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主阵地,农民在这里用欢歌笑语,表达对新生活的热爱,抒发对新农村的赞美
  擦亮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富有韵味
  饶河县的“乌日贡文艺大会”、集贤县的“农民艺术节”、宝清县的“咱村也有文艺人”、 友谊县的“田野欢歌”、岭东区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双鸭山形成了“百花齐放”。
  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整理和传承,更要有一支优秀的创作演出团队去发扬、繁荣和发展,以保有其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饶河县境内的赫哲族人口较少,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依靠一代代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为抢救、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在乡党委、政府和文化站引导支持下,四排赫哲族乡广大村民自发组织的“嫁令阔艺术团”于2011年成立后,在乌日贡大会、开江节、河灯节等民族节日中均有精彩演出,到如今大大小小演出已达200余场。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已经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的代表作。利用这个独特的优势,饶河县经常举办各种民族特点鲜明的文化艺术活动。
  《放歌乌苏里·赫哲族河灯文化节》引来八方游客,祈福歌舞、篝火晚会、全鱼烧烤、河灯比赛、燃放焰火等系列活动,彰显了赫哲族群众文化活动的独特魅力。前来的游客们欣赏着精彩的文艺汇演,围着篝火跳着民族舞蹈“温吉尼”,品尝着地道的赫哲美食塔拉哈、生鱼片,游客们对四排赫乡之旅都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如今,一个以赫哲族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艺团体,逐渐成长为饶河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力军。其中,赫哲族歌舞团的文艺创作者根据民族传统歌舞共创作、改编民歌、歌曲、乐曲等50余首作品,其中《富饶的乌苏里》获黑龙江省第六届“群星奖”器乐大赛民族器乐一等奖,两个舞蹈获黑龙江省第十届“群星奖”金奖。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集贤县升昌镇,有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的美誉。为此,他们围绕“书画之乡、和谐升昌”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常年活跃的农民书画研究会、少儿纸版画创作群体屡获殊荣。在积淀浓郁文化氛围的同时,倡导了农村文化新风尚。
  乡村文化活动多了,农村文艺人多了,农民有文化有知识的多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尊老爱幼多了、互帮互助的多了……
  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占领了农村文化主阵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提高了乡风文明和道德水平。如今,学文化、用科学、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在双鸭山广大农村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