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份沉甸甸的嘱托——来自101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报告
哈工大全媒体(张妍/文)2020年6月7日,对于百年学府哈工大来说,注定是永载史册的日子。
在迎来百年华诞的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哈工大建校100周年,充分肯定哈工大在党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指出——
“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是对哈工大的高度肯定、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巨大鼓舞,更是对哈工大未来发展的厚重期许和深切嘱托。
为了这份嘱托,走向新百年的哈工大在贺信精神指引下,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作出了哈工大回答。
大爱 大德 大情怀
“为感谢我校研究团队为FAST项目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6年6月7日,也就是哈工大建校纪念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同学们,这就是你们在一校区电机楼广场看到的‘哈工大星’纪念雕塑。”
5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土木学院三楼的一间会议室,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88岁的沈世钊院士正在向大一本科生讲解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项目。
沈世钊院士接受大一学生思政实践团队访谈(张钧瑞 摄)
当听到沈世钊院士对“哈工大星”由来的介绍时,智能土木类大一学生孙彩灵和在场的同学们不禁惊叹。
2020年1月,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天眼”工程由六大系统组成,其中最核心的主动反射面结构系统就是由沈世钊院士带领范峰教授、钱宏亮教授等历经十几年设计完成。而哈工大也成为FAST项目建设单位国家天文台的第一技术合作单位。
当孙彩灵问到“要完成如此超大跨度、超高精度要求、形状实时可调控的巨型机械系统,团队怎样克服技术和工程方面的重大挑战”时,满头银发的沈世钊院士笑笑说:“这就是哈工大人啊,国家需要,就会坚持干,直到干成!”
几天后,记者再次见到孙彩灵时,他们刚刚从位于贵州的FAST工程现场回来。在范峰教授的带领下,他们实地参观见学,详细了解了FAST项目和哈工大人为此作出的贡献。
“我现在真正理解熊书记在开学第一课上讲的哈工大与‘国之重器’的命题了。”能听沈世钊院士面对面讲述哈工大与中国土木、在FAST结构系统总工程师范峰教授的带领下实地学习,令从小对土木工程学科充满好奇的聂汉直呼“太震撼了!”
聂汉提到的“开学第一课”,是2020年9月校党委书记熊四皓面向一校三区2020级全体新生讲授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我校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政实践课”。
校党委书记熊四皓为一校三区2020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辛然 摄)
熊四皓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做爱国奉献、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哈工大人”为题,从国家、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为2020级新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哈工大人上了一堂4学时的思政实践理论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学校党委决定在全体大一新生中开设思政实践课。
思政实践课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由8个理论学时和24个实践学时组成,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进一步强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校专门成立了思政实践课教研室,探索增强思政课实践性的新路径,并将校本部的MOOC资源、实践项目资源共享到哈工大(威海)和哈工大(深圳)。校领导、党群部门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杰出校友、国家重点行业企业专家及校内学生思政工作者共同组成课程师资队伍,一对一对接小班,带领学生走进科研一线、工程现场、革命老区、田间地头,在学思践悟中读懂哈工大、读懂中国。
结合全校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基础学部组建了“帜·学”见学团,分成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龙江振兴、哈工大精神4支见学队,依托由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李飞教授牵头、以基础学部辅导员为主体的“帜·学”宣讲团,带领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场馆、基地,进行“沉浸式”现场见学,引领学生在见学中坚定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赓续哈工大人许党报国的红色基因。
“这是我第一次当讲解员,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刚刚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完成东北抗联精神见学的基础学部航天与自动化大类大一学生李健平说,在李飞教授的指导下,结合前期查阅史料、在同学中开展问卷调查的情况,他和另外15名同学依次担任讲解员,对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展馆内容进行了讲解。接下来,他们将分别依托各团支部开展“东北抗联精神学习与传承”主题团日,将所见所闻、所学所感辐射至各团支部成员,弘扬并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李飞教授带领学生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参观见学(资料片)
来自计算机与电子通信大类的郑泽涵,在哈三中读书时就因刘永坦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而对“家门口的名校”倍加关注。报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将第一志愿填上了“哈工大计算机与电子通信试验班”。
令郑泽涵“做梦都没想到”的是,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刚刚大一的他,就有机会到哈工大(威海)雷达站参观学习。
和他一起去的赵艺,在听完刘永坦院士团队骨干成员于长军教授在雷达站现场讲授的思政实践课后,深深感慨:“坦先生带领团队用40年为祖国海防筑起了‘钢铁长城’,我庆幸自己选了电子通信大类专业,我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像雷达团队的老师们一样,成为为国铸重器的哈工大人。”
思政课教师在“祖国以光”见学点现场讲解“行走的党史课”(李臻阳 摄)
这一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巩茹敏教授比以往更加忙碌。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负责人,巩茹敏带领教研室的老师们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路径。”巩茹敏说。
在教学设计和专题设置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把着力点放在如何把总书记贺信精神讲好,发扬集体备课的传统,通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总结,让学生切实理解哈工大为何能够“打造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作为哈工大学子又该如何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校党委书记熊四皓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辛然 摄)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邀请了耿林教授、冯吉才教授、赵广播教授、叶强教授等知名教授、学院院长、国家杰青走进思政课课堂,结合学生专业讲授专业发展史、结合哈工大百年发展讲授校史,推动哈工大全员育人、协同育人优势进一步彰显。
硬核 硬招 硬功夫
来自重庆的陈梦巧是个典型的“辣妹子”,快言快语,活泼爽朗。
记者第一次见到她是春季学期正式开课的前一天。
当天,陈梦巧和另外17名哈工大(深圳)来校本部交换学习的同学,在即将开启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前,与学校相关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座谈。
开展本科生跨校区交换培养,是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一校三区学生交流协同新机制、融汇一体发展合力的积极探索,也是哈工大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的优势体现、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2020年秋季学期,校本部与哈工大(深圳)启动本科生交流互派工作。本学期初,校本部推荐的55名本科生赴哈工大(深圳)交流,哈工大(深圳)推荐的18名本科生到校本部交流。
再次见到陈梦巧,是在她和哈工大(深圳)的同学们一起去哈工大博物馆、航天馆时。“我在深圳校区的同学说也要找时间来博物馆和航天馆看看,我今天先来了,多拍点照片发给他们!”
哈工大(深圳)交换生在哈工大博物馆亲身感受母校百年发展历程(资料片)
陈梦巧说,在哈工大(深圳)学习的两年半时间,无论是入学教育、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宣讲,还是日常的专业学习,同学们时常会受到关于哈工大校训传统和哈工大精神的影响与熏陶。所以,当得知可以通过交换培养方式到校本部学习一个学期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建校百年纪念当天,我和啦啦操队的队友们一起在深圳校区为母校庆生,今天,我有机会到校本部进一步了解哈工大百年历史和文化传承,当然要珍惜。”
为促进一校三区人才培养的交流与互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学校还将通过暑期学校、交换学习等途径进一步拓展一校三区学生交流渠道,还会有更多像陈梦巧一样的哈工大学子在一校三区充分体验哈工大,共享一校三区的课程资源、科研条件、师资力量,成为哈工大精神的受益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一年来,学校将人才培养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4项重点领域改革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硬招与实招——
2020年7月,校党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并邀请师生代表参与讨论,通过《关于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试行)》,对新百年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战略性谋划;
2020年末,21个学院(部)完成《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5)》编制与专家评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四梁八柱”在基层学院(部)落地;
2020年12月,首次一校三区本研一体化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哈工大第十六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优行动、进一步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卓越发展行动计划3个方面擘画“十四五”时期哈工大人才培养新蓝图;
2020年12月,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行动方案;
2021年3月,校党委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全体正处级领导人员围绕人才培养领域改革展开充分研讨,深刻分析短板弱项,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新思路新举措……
校长周玉与本科生座谈交流(辛然 摄)
“同学们,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合影留念时坐在总书记两侧的是谁,大家知道吗?”
“孙家栋校友!栾恩杰校友!”
在电气学院齐超教授的“电路”课上,像这样的对话与互动不时出现。
随着同学们的回答,齐超从两位哈工大杰出校友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谈起,讲到两位校友在哈工大学习的履历,话题渐渐转向一代代哈工大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办学特色。
“讲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不能空讲,而是要结合具体的事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这些课程思政的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课堂。”齐超说。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齐超从教20余年来始终秉承的育人理念。“要想让学生听得进去,就要先走进学生心里。”齐超说,自己所在的电工基础教研室始终秉承俞大光先生“铁将军把关”的教学传统。在哈工大的讲台上,周长源教授、许承斌教授、吴建强教授等一批名师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铁将军把关”的精神本质和时代内涵,也为青年教师们树立了榜样。
以霍炬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接过“铁将军”的接力棒,在教学中,不仅严守“铁将军”传承的教学“铁律”,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始终把“教书”与“育人”并重作为新时代“铁将军”传人的最高追求。
在教研室主任霍炬、党支部书记齐超的带领下,教研室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围绕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航天精神、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以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代表,构建了21个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连接的网络图谱。
电工基础教研室集体研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资料片)
目前,“电路”课程已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团队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及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
在哈工大,像“电路”课这样,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越来越成为专业课教师的行动自觉。
2021年5月,哈工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门课程获评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目标,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的课程、名师和团队建设,构建了具有哈工大特色的“12583”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组织开展7批次356项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0项理论研究项目立项,开展培训24场次;举办两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覆盖参赛教师400余人次;能源动力课程思政教学育人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在黑龙江省率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并获评黑龙江省首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批黑龙江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5门、教学名师3人、教学团队7个。
新局 新路 新姿态
见到小卫星班2020级本科生王伟鉴和刘峙麟时,他们正在准备大一年度项目学习的中期答辩。
“我没想到,有一天能成为韦明川的微信好友!”刘峙麟笑着说。
其实,韦明川不只是他的微信好友,更重要的是他正在做的“基于磁流体的卫星姿态控制”项目学习的指导老师。
身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刘峙麟从小对哈工大并不陌生。而在初中时,韦明川的名字就已走进他的视野。
“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了哈工大学生‘把梦做上天’的故事!”
2015年9月,我国首颗由学生设计、研制与管控的微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颗卫星的总设计师,就是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韦明川。
而让刘峙麟更没想到的是,当几年后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时,竟惊喜地发现,哈工大专门开设了小卫星班。从小对哈工大的向往,加之优异的高考成绩,刘峙麟顺理成章地成为哈工大招收的第一届小卫星班的一员。
进入哈工大后,刘峙麟得知,自己当年的“偶像”已经留校任教。随着大一年度项目学习的开始,刘峙麟鼓起勇气,找到韦明川,希望可以得到他的指导。韦明川欣然应允,并鼓励他:“在哈工大,只要有梦想、肯努力,你有一天也可以加入到发射卫星的队伍中来!”
高考前,通过网络收看哈工大建校百年云直播的情景,王伟鉴至今还历历在目:“习近平总书记发贺信,哈工大太牛了!各地‘大咖’校友云祝福、千架无人机上演‘苍穹之舞’也让我感到特别特别震撼。”
和刘峙麟一样,当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王伟鉴也被“小卫星班”吸引了,并以690分、全省排名127名的成绩第一志愿填报了哈工大。
在开学典礼上代表全体新生发言、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还不是王伟鉴最骄傲的事。由航天领域著名专家曹喜滨院士担任班主任、带领班级同学与周玉校长面对面畅谈、IEEE会士张立宪教授担任大一年度项目学习导师、与拍下“最美地月合影”的学长泰米尔座谈如何“把梦做上天”、在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创新工场党支部书记张冀鹞的带领下到哈工大卫星装备制造基地实地参观学习……入学不满一年,王伟鉴感觉自己已经是个“小航天人”。
泰米尔(右)与小卫星班学生畅谈如何“把梦做上天”(资料片)
作为学校面向新百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小卫星班和智能机器人班作为学科特色专业班,于2020年开始招生。此外,学校还在原有教育部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基础上,于2020年度获批教育部数学、力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在2020年招生基础上,将于2021年开始在数学类、应用物理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暨强基计划,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通过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于2020年在英才学院内面向人类未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生命健康等科技前沿交叉领域,开设了未来技术模块,集全校理科、工科、文管以及国内外优秀师资,采用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向所有学生开放全校37个高端科研平台,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学生“选师、选时、选课”,学校于2020年进一步将“挂牌上课”课程类型拓宽到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共有143门课程、419名教师参与“挂牌选课”,选课学生40000余人次,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助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目前,学校共建成4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7个新专业、2021年获批9个新专业;
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5门,其中线上48门、线下17门、线上线下混合式2门、虚拟仿真实验8门,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四;
按照一流课程标准,本年度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65门(其中首批英文MOOC 2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42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4项;
2020年7月以来新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高水平专家共建课程、国际MOOC选修课程、MOOC选修课程共456门;
本年度完成第一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结题,其中6项结题验收优秀,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获批第二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3个、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建设并获评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41部,推荐选送申报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20部。
校长周玉在第五届教学节开幕式上讲话(辛然 摄)
2021年3月,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发布,哈工大蝉联年度榜单冠军,并在五轮总榜单中稳居全国高校榜首,再次印证了校长周玉始终强调的“让哈工大的科研优势、工程优势、实践优势、学科优势等各种办学优势向人才培养转化”这项主张内在的“哈工大逻辑”,也再度引发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纷纷走进哈工大校园,探访哈工大师生,探究“成绩单”背后哈工大人才培养的“密码”。
记者短评
一年来,记者聚焦新百年人才培养这个主题,持续深入采访,无论是旁听学校层面各种会议上的布局谋篇,还是跟踪各项具体改革的推进与落地,无论是走进课堂和实验室,还是与哈工大师者的面对面交谈,总是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哈工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与扎实行动。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杰出人才,始终是哈工大人的共同梦想与不懈追求。走过百年征程的哈工大,站在新百年的历史起点上,始终牢记办学初心、强国使命、育人根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把总书记的深切嘱托转化为哈工大新百年杰出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我们深信,哈工大定能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中央、向人民再交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