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价格市场化后要关注的数据 种植成本

30.03.2016  19:22

  每年的5月份,春播考察团队既兵分多路,赶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东北种植成本和种植意向调查和数据收集。现在,虽然4月未到,小编已经数着手指头开始倒计时了。

  昨天的报道中,我们针对目前临储改革”市场化“+”补贴“的新提法,想到了现在东北农户的种植成本问题。毕竟在未来东北玉米价格市场化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系数——种植成本,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者促成东北玉米市场化价格的构成。

  下面的数据,显示的就是我们在2015年所选取的部分调研点的成本数据:

     

  此处略作延展:

  2015/16年度,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成本整体上涨,主要体现在种子、化肥和包地成本方面,遭遇春旱地块新增灌溉成本。人工和农机具费用较去年持平。

  种子方面,国产种子品类繁杂,且根据优质和普通级别、自取及送货方式等不同而存在价格差异,整体较往年变化不大,部分国产优质种价同比上涨2-20%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黑龙江北部地区,“德美亚1号”种子价格大幅提升,以黑河为例,当地处第五积温代,适合早熟品种,当季播种时,土地解冻慢、气温低,农户播种期推迟10天左右,因此具备脱水快、生长期短和胶质粮特性的“德美亚1号”成为首选,经销商借机提高价格,较往年同比上涨60%以上。

  化肥价格较去年出现上涨2-10%左右。

  租地成本较往年上涨10-30%,主要体现在黑龙江和吉林,一般根据前年产量和粮价决定当年租金。2014年黑龙江、吉林丰收,且政策保护下粮价偏高,农户收益较好,2015年租地成本明显上涨,黑龙江更加明显。当时辽宁、吉林多地出现干旱,增加坐水灌溉费用,根据是新打井灌溉还是买水耗油灌溉,价格在80-300元/垧不等。雇车及人工费用整体同比持平。因当前农机具较为普遍。

  综合测算:2015/16春播季,东北三省地区,自有土地种植成本普遍上涨了2%-4%,包地种植成本则上浮达到9%-12%。农户每公顷的投入,自有土地的均值在4750元/公顷,约合709元/吨(吨成本),而承包土地的投入均值近11160元/公顷,折合1666元/吨(吨成本)。

  去年的成本和今年的成本会有何不同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2016/17年度中国玉米网的东北播种期考察尚未启动。但这难不倒我们。因为3月份,我们在售粮期考察的时候,已经开始进行了预热。下图是我们在3月份售粮期考察时对部分包地成本数据的反馈。

   

  售粮期考察期间,东北农户刚刚启动备耕工作。所以种、肥价格采集难度较大。但部分包地合同,农户已经开始筹备。因此我们采集到了部分包地费用的变化。很显然,今年土地承包的费用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下降的原因,均来自于玉米价格的下跌的传导作用。

  大概测算,在假定种植成本下降30%、而其他成本未动的基础上,今年承包土地的成本将相应下降10%左右。但这里面,并不包括曾与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土地的合作社和承包大户。而据官方曾经出具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东北农村土地流转率已经超过了6成。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说,“这次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过去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是一致的,都是坚持把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如何保障农户在现行玉米价格持续下跌的行情,仍有保有收益,留给了市场巨大的想象空间。

  坦白讲,告别执行了8年的临储收购制度,我们的忐忑,要远远大于期待。解决堰塞湖的最优方案,其实在疏,并不在堵。让农民少种玉米,就能缓解当前中国粮价和国际粮价倒挂,逻辑关系亦过于牵强。更何况,指导性政策不清晰,农户的利益现在面临着下降的高发风险。从收集的信息看,目前东北三省和内蒙地区响应国家“镰刀弯”号召,进行了部分面积的调减。但更迭之后的种植形势和收益情况前景不明朗,说白了完全是摸石头过河。

  按照东北传统耕种习惯,黑龙江农垦地区的农户再有半个月,就可以启动春耕。而到现在为止,细节政策仍不出台。市场极度聚焦的细节,包括所谓的市场价格,究竟如何确定?如果农户出现卖粮难,怎样引入其他收购主体进行托市?而对生产者的补贴,是否包括土地承包者?以及如何确认补贴的对象和补贴的方法?如果这些细节迟迟不公布,想来在中国农耕文明这么久的时间内,中国种植玉米的农民,可能第一次对种地,失去了信心。

  或者这样问,为了抹平中国的粮价和国际粮价的剪刀差,2.4亿吨的结转库存,倒逼出来的结果,不是盘活国内玉米需求的用途和方向,而是一次性终结临储收购政策?同时继续放任国内粮价跟随国际玉米或者其他替代性谷物的价格水涨船高水落船降?那谁能为中国农户在改革进程中的风险收益护航或者埋单呢?我们期待国家政策能够在农户种地之前,给出更加清晰而有利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