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简政风暴,市政府裁掉155个处室

01.03.2016  11:14

  这是一次痛下决心的“壮士断腕”。

  这是一场惠及长远的“自我革命”。

  2月18日,市政府宣布,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内设机构改革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38个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减少内设处室总计155个,平均精简比例达到28.13%,“大处室”管理体制架构已初具雏形。

  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政府综合设置内设机构改革,一举裁并155个政府处室,这是哈尔滨市行政体制改革的又一步“先手棋”。

  对此,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希斌态度坚决:“政府机构实行‘大处室’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服务更加贴近企业和群众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才能使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信任感。

   体制之弊

  “拆了机器用零件

  “哈尔滨市推行‘大处室’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迫切需要。”市政府副秘书长王璞说。

  在王璞看来,“大处室”改革是哈尔滨市“巩固简政放权成果,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改革目的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效率,最终增强市场活力。

  从哈尔滨的现实分析,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政府内设机构运行中存在的“事前审批抢着管,事后监管推着干”和社会反映的“门槛虽然降低,走廊还是太长”等突出问题。

  本届哈尔滨市政府自组建以来,始终把简政放权作为破解体制机制弊端的治本之策,前一轮改革中,在精简行政审批、推行清单制度、规范中介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优化了发展环境。新一轮改革的重点在于破解上述两个问题,而“大处室”改革正是破题的“先手棋”。

  “大处室”改革重点要解决职能交叉,一件事掰开了干、揉碎了管的问题。由于历史因素,政府部门的职能被肢解。多个处室管一件事,一个权力事项两个以上处室同时拥有等职能“碎片化”问题突出。对此,老百姓形象化地比喻为“拆了机器用零件”。

  以市人社局的“大处室”改革为例,改革前,该局的就业创业工作由就业促进处、创业指导处、社区工作处、失业保险处、农民工工作处等5个处室分别负责,人才工作由人才流动开发处、专技处、外专处、对俄办4个处室分别负责,存在着职能交叉、过细分工的问题。改革后,分别合并为就业创业处和人才工作处,不仅明晰了责任权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璞认为,“大处室”改革通过职能梳理、整合、归并,不仅对部门在法律框架下的职责进行再明确,而且对不同处室在同一事项中的分工与合作予以明晰,谁的事、谁来干,谁的责、谁来担,职能交圈不交叉。一方面,突破了“部门本位”,促进“整体政府”建设。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企业、百姓办事难的问题。

   形成合力

  “老爷车”到“动车”的转变

  “部门大了,强化了承载力;关系顺了,减少了摩擦力;责任清了,增强了执行力。”王璞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处室”改革的好处。

  “大处室”改革是政府综合设置内设机构改革的形象说法。“做大处室”就是打破政府各部门内设机构的界限,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领导职数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现有处室、调整相关职能的方式,聚合机构编制资源,优化人员编制配置,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能,实现扁平化、规模化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

  “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处室人数过少,再存在‘年龄大一点、身体差一点、心情乱一点、能力弱一点’的‘四种人’问题,就会耽误许多工作。”王璞说,“更何况,有的处室设置极不科学,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直接影响到政府效能的发挥。

  长期以来,在内设机构多、职能错位、权责脱节的体制下,机关干部为官不作为,廉政不勤政,工作效率低下的“零件锈蚀”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大处室’改革重在解决干部慢政、怠政、懒政问题。”王璞说,“修好零件锈蚀,政府这辆车才能高效运转,实现从‘老爷车’向‘动车’的速度跨越。

  “大处室”改革后,市政府部门和单位内设机构设置比例更加趋于合理。38个部门和单位内设机构精简至497个,其中,内部管理处室减少到190个,占38.2%;业务处室增加到307个,占61.8%,处室平均编制数由改革前的6.1个增加到8.4个。

  市编办主任张本沪说,“大处室”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构臃肿、权责不一、人浮于事、争权诿责等问题。职能更科学、结构更优化、管理更高效、服务更惠民的“大处室”的建立,促进了政府勤政高效。

   轻装”政府

  “物理变化”带来“化学反应

  去年以来,市民发现,位于友谊路的市人社局办事大厅门前车流少了,厅内也变得清静了。

  变化,源自市人社局“大处室”改革的成效。

  从去年8月起,市人社局在全市率先启动“大处室”改革,把局机关内设35个行政处室、局属28个事业单位,分别裁减压缩到21个行政处室、17个事业单位。精简比例分别达到34.3%、39.3%。机关处室平均人数由5.14人上升为7.83人。

  “通过‘大处室’改革,我们有效解决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权力集中、腐败滋生,职能不顺、掣肘严重,机制弱化、缺少竞争等问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刘志军说,改革后,人员结构、内部环境得到优化,群众、企业、部门办事更加方便,不必来回跑、跑多个部门,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完成“大处室”改革的首个事业单位,共减少内设机构4个,精简比例达44.44%。

  “通过撤销原工业经济处等5个处室,设立经济发展部、社会发展部,有效打开了发展研究空间,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学科建设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中心软实力。”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超说,“在实践运行中,‘大处室’改革的优势日益凸显,工作重心进一步向科研转移,为实现建成省会城市一流智库的战略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合理的政府结构是保证行政权力顺畅、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大处室”改革不仅仅是一次排列组合的“物理变化”,更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化学反应”。实现了政府职能工作重心的“五个转移”,即:向加强政策研究转移、向加强战略规划转移、向加强产业服务转移、向加强制订执行标准转移和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移。

  “当下,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正在从比区位、比资源、比政策向比体制机制、比营商环境转变。必须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放在服务发展大局和历史纵深中去思考。”宋希斌说,通过“大处室”改革,打造“轻装政府”,实现部门职能整合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做好内设机构数量的“减法”,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换取社会发展活力的“加法”、“乘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好地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作者:姜雪松)